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悲剧重演。所以,城镇化进程中,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竹影侗寨 杜 宜\摄 传统村落保护问题,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涉及数以亿计人口的生产、生活的变迁发展,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迁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生需求完善和乡土文化转型等等。要“以人为核心”,就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局来看待,要作为民生工程并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涵养文化水土,修复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建设有情感、有文化、有田园的城镇,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这看似矛盾的因素转化成为发展的机遇。 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保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悲剧重演。所以,城镇化进程中,要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专家学者呼吁保护到政府与村民开始自觉保护,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改善民生的整体保护,现在看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髙度来认识,提升到保护文化生态的综合层面和战略高度。具体的任务包括修复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转化发展,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实施传统村落整体性综合保护措施,实现农村文化的良性有续发展。 关注文化生态,要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济,发掘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提振农村文化面貌,既要促进传统文化再生,恢复乡规民约,也要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具体而言,民俗活动是一种文化凝聚力,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活内容,要有传承人。在一些传统村落,可以自发恢复一些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自愿举行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约民规。专家学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留存村落记忆,增强传统村落的凝聚力。同时,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游可适度发展,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保护意识。可以适度开展传统村落宣传,增强村民的文化优越感,让他们享受传统村落保护的红利,增收致富。要使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的源泉,促进村民生产和生活的良性发展,不能使传统村落沦为旅游增收的工具而破坏传统村落保护的初衷。对于舍大义逐小利、杀鸡取卵式的旅游开发,必须叫停。 传统村落要传承传统生产方式,创新农村手艺产品 一些传统村落手工艺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富有特色,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手工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加强高校和专业设计机构的教育科研协作,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手工艺资源特别充分、而且手工艺形式适宜的村落,可以完善手工艺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手艺品牌战略,形成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使村民致富的发展特色。 从近十年,我们在山东开展“手艺农村”课题的跟踪调研来看,传统手工艺发展得好,村民安居乐业,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一些在城市打工的村民也回乡利用当地手工艺创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传统村落的自觉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比如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有600年历史的年画和风筝制作技艺,现在风筝年画年产2300万张、风筝260万只,收入1.16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每一户手艺农户的收入超过十万的44户,其中过百万元的13户。传统村落、传统手艺成为生产生活的文化财富。 传统手工艺发展得好,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例如山东临沂郯城红花乡,承传祖辈的编织工艺,形成了中国生产销售“中国结”的最大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村里大多数老人和妇女是生产制作者,男劳力和回乡大学生是市场推售者,各有分工。红花乡的不少村子里堂前屋后,大家做着手艺活儿,话着家常事,看着孩子,养着家禽,其乐融融,是一种当代的田园生活景观。像这样发展传统村落手工艺,村民回乡有了职业、有了作坊、有了市场,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惠,同时也使一些农民工返乡,有了家庭的团聚、有了家乡的归属感,生产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目前,红花乡全乡镇有1万多农民从事生产,红花乡镇生产“中国结”占全国总产量的60%,占全国总产值的60%,提高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能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