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参照国际标准确定的小康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到2000年已实现96%,说明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2],从而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从近些年我国人均GDP、城乡居民的收入以及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确在持续不断提高(如图1,表3)。“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管子》),中国社会从温饱走向小康,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相对富裕的生活,这无疑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附图 图1 1997~2003年中国人均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96~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 1997~2003年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指标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090.1 2162.0 2210.3 2253.4 2366.4 2474.6 2622.2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6.4 44.5 41.9 39.2 37.9 37.7 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55.1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注:资料来源于1996~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2.2 中国人的休闲 2.2.1 休闲观念的转变 中国传统观念对“休闲”往往有一种偏见,一说到“闲”,就是“玩物丧志”、“闲生是非”、“不务正业”,或者把“休闲”视为“懒惰”的同义词,是与“勤劳”格格不入的。因此,人们往往是耻谈“休闲”乃至鄙视消遣娱乐的。传统观念的形成及其存在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然而,社会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准休闲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休闲的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变,从耻谈休闲到享受休闲,从“玩物丧志”到要“换一种活法”,甚至人们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也开始有所反思。人们逐渐意识到,休闲应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除工作疲劳,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体验一种崭新的生活状态。休闲观念转变的结果是激发了人们的休闲需求,于是“休闲”一词也差不多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词之一。 2.2.2 休闲方式的多元化 休闲方式是指休闲活动和过程的总的特征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休闲方式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从休闲的获取方式看,自给的、政府供给的、商业(社会)供给的等各种供给渠道多元化;从休闲活动的类型来看,看电视、电子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音乐会、酒吧、茶馆、陶吧、各种俱乐部活动、旅游、登山以及各种休闲体育活动等等,异彩纷呈,多种多样。 在当今各类休闲娱乐方式中,旅游和休闲体育就其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和时尚性来讲大概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了。中国旅游热潮的掀起是与“双休”尤其是三个“黄金周”同步的,而且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把经常性的旅游看成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4年到2004年间,国内出游人次每年在以大约平均8%的速度增长(图2)。火爆的旅游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带动了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 附图 图2 1994~2004年国内出游人次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94~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http: //www. stats. gov. cn/tjgb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