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传统村落应避免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中国文化报 2013年03月28日 记者 李佳霖 参加讨论

    
    

    街内空无一人的八达岭岔道村   李佳霖 摄
    

    “10年内我国自然村总数减少90万个,传统村落每天消失100个。它显示村落消亡的势头迅猛和不可阻挡。”近日,著名作家冯骥才保护传统村落的呼声振聋发聩。与此同时,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布,646个传统村落列入其中。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些传统村落虽然幸运地得以保存,但是空心化和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村庄原住民流失,传统乡村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局。 
    

    留不住的原住民
    

    “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对山西临县啧口镇李家山村的评价。如今的李家山村仍然封闭,却早已不是世外桃源;村子不再荒凉,甚至经常游人如织,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空村。
    

    李家山村入选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李氏家族世代居住于此,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成化年间。数十户清代院落,400多间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置,最多高达11层,鲜明地体现出“一砖二石三土窑”的特点。
    

    村民李香旦家祖传的两间窑房就位于其中,现在却只有老人还住在里面,她家在黄河河滩边上又盖起新房。“现在村子几乎空了,留下的只有几户人家的老人。因为原来的村子在山上,大家觉得交通不方便,‘追’着交通跑,所以来山下盖房子。”
    

    “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古建筑学家陈志华曾对村民这样说。但是“桃花源”中的村民依然对高楼大厦和城市生活充满向往。
    

    如今,李香旦的孩子在城里读书,她为了照顾孩子也到城里打工。和李香旦家一样,村里人部分搬到了河滩边的新房,更多的人在城里读书或打工。“现在村里连小学都没有了。”李香旦记得,以前村里不仅有小学,甚至还有初中,但走的人越来越多,没孩子上学了,学校也停办了。
    

    李香旦说,村中大部分房子其实都锁着,除了几户有老人住,还有几户开旅馆的。“来旅游的人非常多,连外国人都来了。”这些年日益火爆的游客让李香旦非常不解。“我觉得没啥好看的,后来听别人说这村子风水好。”
    

    大部分村民过年才会回家一趟,但春节过后这座“空村”却并没有冷清下来。李香旦习以为常的风景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同村的李泉生经营旅馆已经12年了,主要接待绘画专业的学生,一年能赚1万多元。
    

    李家山村曾经是著名的文艺村,村民能演会唱懂五音,李家山剧团远近闻名。这让李香旦很感叹,“‘文艺村’竟变成了‘画家村’!”
    

    不能“空巢” 更不能沦为展品
    

    一方面是空心化,一方面是商业化。在中国城科会副秘书长、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看来,李家山村出现的两种现象都颇有代表性。
    

    曹昌智认为,李家山村的状况并不鲜见。“传统村落的居住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而又缺乏积极的保护政策引导,有条件建房的村民在传统村落周围另起炉灶盖屋、弃旧建新。
    

    曹昌智认为,“原住民流失,无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都普遍存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地区,村民外流,传统村庄空心化;在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传统村落被城镇包围,又面临外来租户的冲击。
    

    被称为“京西第一村”的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在高楼的包围之中,明清风格的街道格局仍然还在,青砖灰瓦的民居,一派古朴,生活气息较浓。但据了解,三家店村现在外来人口已有一定数量,不少原住民已经搬出,记者在探访时,不断被问是否有租房需求。
    

    而另一方面,以旅游为主的商业化也影响着许多如同李家山村这样的村庄。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岔道村也在本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中。历史上的岔道为军事要塞,曾经商铺、旅店云集。在战争年代至“文革”时期,岔道城遭严重破坏,只有部分古城墙及城门遗存。2002年,古村改造工程动工。东西城门间道路两侧的旧房全部拆除,农户出资,政府补贴,改建仿古的商住型建筑。古村中农户全部迁出,全力发展旅游业。由于背靠长城,旅游旺季岔道村生意兴隆,成为八达岭长城的“客栈”之一,居民收入也有所增长。
    

    而近日记者走访时,岔道村却是一片寂静景象。由于是旅游淡季,古村中罕有游客,东西走向的古道上几乎空无一人。古村内大部分房舍闲置,一部分在经营农家乐、住宿的业务,这些旅舍多有一两个老人或妇女管理,但大部分都没有生意。走在古村的大街小巷,岔道古村宛如一座“空城”,偶尔能够见到一两位散步的老人,年轻人和孩子早已搬出村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