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覃东平 张本里]试论苗族鼓社的社会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中国民俗学网 覃东平 张本里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鼓社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鼓社祭在苗族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虽然它的核心是祭祀祖先,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但它在苗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却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维系苗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苗族;鼓社;作用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4)02-017-005
    

    鼓社,黔东方言苗语为jangd niel.jangd作为名词意为社团,作为量词有届或次之意。而把社团举行的祭祖仪式称为nongxjangd、nongxniel或nongxjangdniel.鼓社祭主要是祭祖先,悼亡人,乞求丰衣足食,子孙繁衍,附带职能是理顺氏族内部的伦理律约以及对外事项。同一鼓社有自己的公共鼓山、鼓田,不许本鼓社成员或其他鼓社成员侵犯。同一鼓社或其子鼓社尽管居住地不同,距离远近,但鼓社祭的时间、仪式却大多相同。总的看来,鼓社的主要作用为下文所述几种。
    一、鼓社的教育作用
    鼓社的教育作用有三:一是团结教育;二是伦理道德教育;三是历史文化教育。
    社区团结教育: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人类历史早期,单家独户难以生存,必须加强彼此间的团结,才能够有效地征服自然和战胜自然,才能对付各种自然、社会灾难。每个鼓社由于有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祭祀活动,它对保护氏族(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改善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
    同鼓社相同辈份的人都互为兄弟姐妹,同姓(苗姓)同族一家亲,通过鼓社祭的溯祖活动,把知道或不知道祖先来源的人连结到一起。鼓社壮大分解后,他们仍有共同的始祖,仍是同一家人;就算是血缘已很远,不同支系,仍可像那句苗语所说的“我们都是央公的后代”,仍有一定亲缘关系,亦可视为一家人。在祭祖的同一目标下,不分贫富,不论地位,就是平时人们不与沾边的所谓有“蛊”或“鬼”的“不干不净”的人家也都一视同仁,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鼓社祭时,女婿、姑爹、舅舅等亲戚都要来参加,把大家汇聚一起,实现了跨地域、跨宗族的结合,形成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可保证本宗族、本民族的团结和睦,合力反抗一切外来侵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正常发展。
    由于鼓社文化的浸染,相邻的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或不同民族的人们都知道鼓社祭习俗的严肃性,诸如严禁发生殴斗、抢劫、谩骂等。一旦有什么不尊重的行为,便认为是“bal ghangb jangd(毁了祭仪)”而被罚(qet)。上世纪30年代末,台江县元江寨吃鼓藏斗牛,邻近的展架和稿午素有冤仇,当天两寨青年各带刀枪前来“看热闹”.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准备厮杀。元江寨见势不妙,传事(ghab liongx)立即敲锣喊话说,谁要毁了我们的祭仪,就要偿还一切损失(即重新举行一次祭祀的所有开支)。两寨才脱离接触而避免了一场灾难。种种现象表明,鼓社祭的全部过程实际可以说就是一个团结一致的行动,是一本活生生的团结教育教科书。如有的地方在鼓社的准备活动中,鼓社头召集群众修整“牛堂”,他要出一头三五十斤的猪和泡酒、糯米饭等物,参加者需自带糯米饭一两斤,泡酒少许,养有鸭者带鸭一只,无鸭者,则需带手掌大的干鱼一条,若无东西可带者,亦不追问,同样享有共餐的权利。修完“牛堂”约半年多后,鼓社头又召集各家族头领会议,商讨筹资购买芦笙、芒筒等事宜。
    从江县加鸠在敲牛的当天早上有个分寨肉的活动。寨肉是从每头牛身上留下来的17斤肉的总和,所有的寨肉都穿成串,每家一串,它是“互相友爱的肉”.为什么有这一活动呢?因为寨中不一定所有的人家都同时吃鼓藏,有的可能已给死去的祖宗送了祭牛,有的却不是以水牯牛为牺牲,而是黄牛或猪,他们虽然不吃,但也不能冷落了他们。况且,本寨鼓社祭的所有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了,活动中所用的鼓、笙等亦是全寨的公有财物,所以通过分寨肉的活动可以使大家更加团结一致,亲如一家。[1]
    榕江县加去等地的鼓社祭的杀牛仪式前,有个活动叫分簸箕饭。是日寨中所有人家都要准备一簸箕糯米饭和一坨猪肉及一碗辣椒面,然后集中放在杀牛坪上,目的是供给来客们食用,每簸箕都相对平均。鼓社头根据各村来人多少确定食量,并当众宣布:“某某寨得多少簸箕”.就是从外地去看热闹的记者、游客们也可以按一个“寨子”的单位分给。分完后大家聚而食之。这一形式也充分体现了有福共享的团结精神。
    伦理道德教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它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和自然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道德观念为维护这个民族的正常社会秩序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作用。李廷贵等主编的《苗族历史文化》一书认为苗族的传统伦理观念有5个方面:勤劳勇敢;酷爱自由;平等博爱,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热情好客;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方面我们大多都能够从鼓社祭中管见一二。
    通过鼓社祭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苗族人民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思想品质;讴歌了热爱本民族,敢于与社会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示了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从而能生动形象地帮助人们辨清真善美和很恶丑,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如,只有在祭祖之年才能演唱的、以叙述鼓社祭为主要内容的《黑鼓社之歌》中有《打杀蜈蚣》一篇,大概内容如下:
    人类的始祖姜央分得展希地方,他十分勤劳,天天去开荒,不小心挖了蜈蚣的祖坟,它便一直怀恨在心。一次,蜈蚣躲在洪水冲下来的木渣乱草中,姜央去捞木渣来当柴烧,被咬了三口,全身泡肿,倒在河边。友丹老人心肠好,忙跑回来告诉他的妻子,后来人们用虱子等药治好的姜央的脚。大家认为“蜈蚣太毒了,害人太多了,要把它捉住,免得再害人”.于是够保和够秀到河边去安鱼笼,蜈蚣漂了进去,才把它捉住。
    歌中说“有的人太懒惰,有事也不做;姜央很勤快,天天去开荒”,反映了的苗族的始祖姜央的勤劳;而视蜈蚣“你开荒只能开到东头,不要开过我西头”的警告不顾,体现了苗族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精神;姜央被咬倒下后,友丹老人的行为歌颂了苗族人民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姜央治好后由于嘴太馋,吃了鸡肉,伤口又肿得像水缸的叙述,则告诫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许多挫折;最后两位老人设计收拾了蜈蚣,树立了人们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