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主办的第六届北京春节庙会·灯会·文化活动评选近日揭晓,五大奖项各有归属。虽然一些非常规甚至尚未形成品牌的新军,如延庆县元宵节花会展演、门头沟区首届大台幡会民俗节,以及丰台区第二届室内新春游乐会等项目给了观众和评委一个大大的惊喜,但“商业味太重,京味儿太少”、“表面热闹,内涵空洞”、“一步一摊,商品雷同”等依然成为人们在评点京城庙会时最常使用的词汇。在经历了短期内密集的庙会体验,参与庙会评审的各界评委在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后,纷纷撰文为京城庙会的走向把脉建言。 ■庙会创新要“有讲儿” 李欣(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制片人) 庙会是一个念想,更是过年的载体,逛庙会是人们到公共场所去过年。就像三十晚上必须全家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一样,找年的感觉很重要。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年味只停留在外在的布置上,红红火火、张灯结彩,视觉上所谓年味十足,但底蕴稍差甚至没有。庙会缺少文化底蕴,是让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庙会感觉的原因之一。 看得出庙会承办者是在尽可能的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但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天坛祭天仪式的成功成为了品牌、地坛祭地活动也成为了庙会的一大看点。于是乎,各种古代活动再现纷纷出炉,以至于造成今年春节皇帝多的局面。让皇帝成为看点,吸引眼球,这倒也没错,但这种发掘一定要靠谱。皇帝穿的衣服脏兮兮,站没站像、走没走样,众臣好像大病初愈,护卫两眼放贼光东瞧西看,给人的感觉是缺乏仪式感但又非要搞仪式。恢复各种传统习俗一定是庙会发展的趋势,但过度商业化也会导致好的想法毁于眼前的过度开发。 庙会活动不好搞,在这个商品社会的时代、眼球经济的时代,追逐物质享受的时候,到一个载物的地方去寻找精神实在为难。换位思考一下,承办者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赔本的买卖谁都不爱做,这种已经基本市场化的业态赔了谁来买单。办火了,人太多了,商业利润好了,安全就成问题了;没文化不行,全是文化没收益也不行,多少都要有点儿;每年都一样,没创新不行,创新中没文化传承也不行,所以就有了把庙会和时下流行火爆的相亲装在一起卖的看点。 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灯会结束了,评选也有了结果,希望从业人员能从这个结果看出一些名堂。庙会的方向应该往何处去?文化传承是必须有的,庙会之所以至今还被称之为庙会就是因为有了文化传承这个魂。要深入研究民俗和当下的关系与关联,明白了关系,找到了关联,再找到适合当下人们诉求的载体,就有了传承。创新是必须有的,这个创新不是横空出世的,也必须有文化承载,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有讲儿”。对传统的恢复也叫创新,将传统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有机结合也叫创新。这是庙会承办者需要沉下来思考的问题。 作为游人,庙会的参与者也要想一件事,我到庙会去干嘛?又要找过去的记忆,又要找最新的东西,又要人气儿,又要安全,又要好吃不贵,还要VIP的感觉与待遇,庙会恐怕给不了这么多。庙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大家一起努力走出这个瓶颈才是硬道理。毕竟没了庙会、少了传统活动,大家都不爽。庙会不是一家的事,要参与者与承办者共同朝着一个方向走才行。 ■应对“名存实亡”之说 厂甸庙会要从场地着手 祁庆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庙会是什么?这个本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眼下却是最大的问题。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近年来,在“庙市就是庙会”的误导下,北京的春节公众活动、摊贩市场纷纷打造“庙会”的名号,出现了“泛庙会”之风,“没有庙的庙会”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以今年“参评”的“庙会”而言,名副其实的传统庙会只有厂甸庙会、东岳庙庙会、通州区三教庙庙会、杨各庄药王节庙会、红螺寺庙会、门头沟大台幡会、圣泉山老北京十三档花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龙潭庙会、北京大观园文化庙会、圆明园皇家庙会、莲花池庙会姑且算是继承传统的“新型庙会”;大兴区春节庙会有传统,可是场所变成了“西红门地铁文化公园”,传统文化空间嬗变;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新春文化庙会、丰台区室内新春庙会名曰“庙会”,却和传统庙会毫无瓜葛;最令人费解的是石景山游乐园和金源新燕莎MALL庙会,中国的传统庙会“洋”化,究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耍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保护传承老北京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庙会,首要的是对庙会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庙会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厂甸庙会 ,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名录中有门头沟区妙峰山庙会。作为国家级和北京市非遗名录项目的“庙会”,是我们传承保护的重点。应当保护的庙会和那些打造生成的假“庙会”必须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造成真假不分、以假乱真的隐忧。 针对国家级非遗——厂甸庙会,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作为一个传统的春节文化空间,厂甸庙会的活动场所以琉璃厂为中心,不包括陶然亭公园。2010年春节,厂甸庙会 “移师”陶然亭公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活动地点脱离“厂甸”,网民们说厂甸庙会“名不副实”、“名存实亡”。厂甸庙会在厂甸举办的最大困难是妨碍交通、无法保障安全。2011年,厂甸庙会的主办方在现实可能做到的条件下,把“踩街花会”又在东西琉璃厂搞起来,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值得肯定和赞扬。然而,陶然亭的“庙市”还是无法回归厂甸,“两地分居”局面没能根本解决。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在厂甸,由于“会”与“市”的场地分离,带来“人流分散”的效果,但也影响了琉璃厂活动的热闹气氛。“庙会”和“庙市”分家,必定会使厂甸对人们的吸引力不断下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