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主要从人文生态学视角着重分析和总结吐谷浑人经营青海湖流域的历史经验,认为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环境先后经过羌、汉、鲜卑、吐蕃、蒙古人相继经营的五个历史时期,其中3~7世纪鲜卑吐谷浑人经营时期,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环境发育成熟,形成形态完备、结构合理的人文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达到最佳和谐状态。全文分四个部分,分别从民族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以及湖名的人文意蕴,阐述吐谷浑人从蒙古草原入主青海湖流域,在羌汉民族长期经营的基础上,以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创造性地经营青海湖流域,不仅建立维系数百年的草原汗国,还成功经营高原畜牧业,尤其巧妙利用青海湖地理培育出举世闻名的优质马种——龙种马及青海骢。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人文生态;吐谷浑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09)04—0016—10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高原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区域,其自然生态环境对维系青藏高原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其人文生态环境则对维系青海地区人文和谐与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自然与人文的互动构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完整体系。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环境先后经过羌人、汉人、鲜卑人、吐蕃人、蒙古人相继经营的五个历史时期,其中先秦时期羌人驻牧其地,青海湖流域形成原生态人文环境。秦汉时期匈奴人、月氏人尤其汉人涉足其地,促动青海湖流域人文生态环境的积极发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移牧其地,尤其经鲜卑吐谷浑人的长期经营,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环境趋向成熟,人文生态体系臻于完善,人与自然达到最佳和谐状态。而从隋唐时期开始这一生态体系逐渐失衡,尽管唐宋时期的吐蕃人和元明清时期的蒙古人苦心经营其地,却再也没有出现昔日人文环境的和谐状态,因此总结吐谷浑人经营青海湖流域的历史经验对于探索该地域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 青海湖流域的民族生态与鲜卑诸部 青海湖流域最早发现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以及诺木洪文化遗址,属古羌人活动范围,先秦时期为卑禾羌驻牧之地,至秦汉时期有先零羌移住其地。羌人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经济生产为主,青海湖流域最早形成的是与游牧民族生活相适应的人文生态体系。至秦汉时期,匈奴人、月氏人、汉人涉足其地,打破了青海湖流域原有的民族生态关系,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争逐,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角力,尤其从事农业的汉人进入该地,设置郡县,屯田垦殖,一度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文生态结构,也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产生一定影响。至魏晋时期,鲜卑人从蒙古草原入据其地,当地的民族结构再次发生重大变化,鲜卑人成为青海湖流域新的主人。但鲜卑人从事游牧业,与青海湖流域的自然生态相适应,并没有改变羌人以来的原有人文生态关系,反而促动青海湖流域的人文生态进一步发育成熟,建立形态完备、结构合理的人文生态系统。 进入青海湖流域的鲜卑人中,乙弗敌、契汗、树奚诸部相邻而居,南凉秃发部、西秦乞伏部以及北凉匈奴沮渠氏、后凉氐族吕氏也不时插足其间,而最终由吐谷浑汗国主其地,先后长达5个世纪。吐谷浑人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群,最早从慕容部分化,3世纪末自辽东西迁漠南,4世纪初再南迁青藏高原,建立汗国,由河洮流域逐渐向青海腹地移牧,5世纪初先后融合乙弗、秃发、乞伏诸部鲜卑,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早期活动于青海湖流域的鲜卑部落是乙弗敌以及契汗、树奚诸部,统称青海鲜卑。其中乙弗敌部略译乙弗,与西迁中亚一带的嚈哒人同出一部,西方史籍称嚈哒为Ephthatitai①,与汉译的乙弗敌对音②。乙弗敌人也见载于漠南,附属拓跋部。《北史·乙弗朗传》载:“其先东部人也,世为部落大人,与魏徙代,后因家上乐焉。”③说明乙弗敌部源出东部鲜卑,按檀石槐时东部有20余个部落,名称见载的只有弥加、厥机、素利、槐头4部,则乙弗敌部为不见其名者。乙弗朗之先与拓跋部一起迁徙代北,说明该部西迁很早,大部当在3世纪初檀石槐汗国崩溃后西迁南下,其中一部分经河西走廊,越过祁连山,进入青海湖流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