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原住民的日月神话,情节大都在讲述原始时出现两个太阳,阳光炽烈常昼不夜,造成世界的灾难,经过人们的征伐之后,使得一个太阳变成月亮,解释今日天体中一日一月、昼夜交替、晦明变化的时间现象。原住民的太阳神话或言及太阳很远,或言及太阳很低。太阳很远的神话流传于泰雅、赛夏、布农等族,其中常见以植树作为计时功用的情节,以时间的漫长证明空间的遥远;太阳很低的神话,常见于拥有举天神话的邹、排湾、鲁凯、卑南、阿美、达悟等族。拟人化的日月,居处在与人相邻的地方,不具神力的凡人即可以走到或接触得到,进行征伐或是沟通。 [关键词] 神话;射日神话;原住民;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5-0063-07 一、 前言 关于日月起源的神话,中国大陆南方民族常说出现七个、九个太阳和月亮,经调整后成为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台湾原住民则说,原始时有两个太阳,因人类的征伐,使得一个太阳变成月亮。这些神话都在解释天体中一日一月的事实,属于日月起源神话中的调整型神话。二日神话普遍流传于台湾原住民各族,极具族群特质。 台湾原住民日月神话所独具的情节,大约在20世纪中叶才为研究者注意。在1932年,汤普森(Stith Thompson)出版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未曾提及中国的多日、射日,当然也未曾著录台湾原住民独特的相关母题,仅提及印度一地有“天上原有七个太阳”(A720.1.)、“征伐太阳”(A739.2.)、“月亮变成太阳,太阳变成月亮”(A736.8.)等母题。(Stith Thompson,1989:143,148,149)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开始收集研究台湾原住民的神话,50年代以后,台湾与欧美学者纷纷投入原住民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发表众多重要的资料与相关论文,成绩斐然。而关于原住民日月神话的论述,林衡立、何廷瑞、王孝廉、尹建中、浦忠成、李福清等人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在1947年,日本学者贝冢茂树提出台湾原住民的射日神话是古代中国射日神话在未经合理化修饰的朴素形态,两者关系密切。林衡立先生承续贝冢茂树的论点,并且认为台湾原住民的射日神话是关于月的神话,反映着初民“月亮来源于太阳”这一朴素的看法。(林衡立,1962:99-114) 何廷瑞先生(Ho Ting-jui)则从台湾原住民的日月神话归纳其情节与流传地,认为日神话有四个基本元素:多日、世界灾难、与太阳的争战、今日太阳的起源,流传于南岛语系民族、印度东北边、北美印第安、中亚、西伯利亚、东南亚等地,认为多日神话应起源自中国;而月神话有三个元素:没有月亮、多日、今日月亮的起源,流传地在中国的、苗族、北极圈印第安人、加州北部印第安人。(何廷瑞,1967:33-48) 王孝廉先生认为,台湾原住民的射日神话和汉族十日神话及后羿射日故事,与西北苗蛮、氐羌、百越等族的太阳征伐故事,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和这些民族的原始信仰的宗教仪礼有关。(王孝廉,1987:332-333) 浦忠成先生认为,邹族的射日射月神话拥有女日男月、月炽热于日、主动祭祀太阳、举天等独特的内容,显示在神话上邹族是远离了台湾土著族或所谓的原来类型的。(浦忠成,1996:45-61) 李福清先生比较大陆和台湾的少数民族的情形,认为数个太阳的概念主要流传在太平洋一带,即东亚和美洲,可是射下多余太阳的神话,只有在大陆、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印度东北边地区才有。很可能较原始的消灭多余太阳的神话是产生在古代东亚大陆,其后,各种民族将它带到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李福清,1998:146) 前辈学者或对神话的起源,或对母题,或对流传地、相关的仪礼等等,提出许多创见。本文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加以整理、深化,做进一步的比较探讨。台湾原住民的日月神话,情节大都在讲述出现两个太阳,阳光炽烈常昼不夜,造成小孩被晒死或是人们无法安睡、人类恐将灭绝的灾难,于是族人到遥远的地方征伐太阳。也有部分民族说太阳很低或是天很低,用木杵、木棍将一个太阳撞下或是将太阳吓高。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都说一个受伤的太阳变成月亮,或是将太阳吓成了月亮。原住民各族神话有上述的共同性,其下可以再细分为太阳很远的神话、太阳很低的神话,两者均蕴涵一日一月、昼夜交替的时间观念,以及太阳在人力可以到达的空间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