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中凝聚着古老的信仰和原始的心理。华夏丧葬习俗史上,“烧纸钱”这看似普通的民俗事象在原始底蕴上跟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的人类原始信仰息息相关,其中内涵不仅仅是奠祭亡灵寄托哀思,更包含着祈盼生命的伟大主题,体现着人类原始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探明这层底蕴,也就容易理解该习俗何以能在民间长久流传的秘密。 关键词:纸钱 亡灵奠祭 生命祈盼 “有一类仪式,由于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于它们特别能解释原始人的思维,所以我们把它们抽出来单独研究。这就是有关死人的仪式,或者更正确地说,有关活人与死人的联系的仪式。这些仪式无处不有:几乎在任何社会集体中,不管它是什么类型,观察者都发现了在人死的时刻和在死后或短或长的一段时期中必须遵守的风俗、禁忌、仪式。”(1)致力于原始文化研究的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中写道。 人类丧葬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古老的信仰和原始的心理,是每一个民族对灵魂、来生、鬼神、冥世等观念的综合反映。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身后之事的操心,对丧葬仪式的看重,自古以来都被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所以,孔子在回答弟子提问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纵观华夏丧葬习俗史,所使用的种种“明器”当中,“纸钱”可以说是最普通又最经久不衰的,广泛见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迄今犹存于清明时节的民间扫墓活动中。作为民俗事象,“烧纸钱”(四川人又谓之“烧钱纸”)当然是奠祭亡灵的,但为什么要给死去的人烧化纸钱呢?其中究竟包涵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这种丧葬习俗的原始发生又如何呢?本文就从文化人类学出发,在流行说法之外对此别作识读。 根据生者的世界去设想死者的世界,是人类丧葬习俗史上的普遍现象,这实际上反映出活着的人对已死的亲戚朋友不已的怀念心理。按照民间最流行的说法,烧化纸钱是为了让死去之人在阴间仍然不缺钱钞使用,比如,“苗族按照活人的世界想象死人所在的阴间,他们相信死者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要用钱买田买地,于是便在为其送行的时候象征性地准备钱财。”(2)今天,有人便戏称此乃经由“冥通银行”向死者“汇款”,甚至有开玩笑说这是给死者“打麻将用的”。所以,《辞海》对“纸钱”的定义是:“旧时祭祀时烧化给死人当钱用的纸锭之类。”(3)除此以外,老百姓中还有一些说法也是以阳间的人情世故去推想冥世的情形,如在北方,“当人病危,即备好‘纸钱’,待死者弥留之际,急急在屋外焚化,意在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回来”;又如在南方,“人初死,家属恐遭野鬼戏弄,有用棉帛、银锭等物,向附近庙宇焚烧之俗。烧钱之灰,沿路撒扬,谓之‘撒金钱’,乃行贿野鬼之意”(4)。后者又称撒“买路钱”,此俗至今在农村的出丧仪式中犹能见到。 究其历史,“烧纸钱”是从古代丧葬中的“瘗钱”演变来的。对此,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部》言之甚明:“寓钱:今楮镪也。《唐书·王玙传》曰:玄宗时,玙为祠察使,专以祠解中帝意,有所禳祓,大抵类巫觋。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则是丧祭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其祷神而用寓钱,则自王玙始耳。今巫家有焚奏禳谢之事,亦自此始也。注云:汉葬者有昏寓钱,谓昏晚埋于圹中,为死者之用,至唐王玙乃于丧祭焚纸钱以代之也。”考诸史籍,《汉书·张汤传》有“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的记载,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原来,“瘗钱”就是将金钱随死者埋入墓圹中,就是用于殉葬的钱。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朝阳区小红门镇南三台山发掘了两座东汉墓,便发现了随葬的五铢钱400余枚。 这种实物性“瘗钱”习俗,后世犹能见到,如广西壮族丧俗,“随葬品一般不多,多为生活用品,手中放一些铜钱,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有的还随葬一个盛有谷种的小罐,以供死者到阴间耕种。”(5)此外,民间亦有将纸钱直接埋入墓中的例子,比如在四川地区,“扯勒支系的彝族实行土葬。老人辞世……送葬时,由毕摩念彝经……此后,众人将棺木送至坟场,毕摩在墓坑四角铺上纸钱,放下棺木。”(6)又如贵州的布依族办丧事,“入殓时,首先在棺材底铺上一层冥钱纸和灯草,然后将尸体放进棺材,再盖上白布单或夹被。”有的地方,还“让其子女向死者口中放进一些碎银片,表示给死者带到‘天上’去的路上买水喝的费用”;至于居住在湘、黔、桂地区和鄂西南一带的侗族,“有的给捏一团糯饭,或几张钱纸,表示给死者返回故地途中吃用”,到了“入棺时,给死者垫以棉枕,或将纸钱烧成灰,装入三角布袋为枕”(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