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美食:“好吃不过饺子” 不仅历史上饺子有多种称谓,当代中国各个地方的饺子也有很多不同叫法。如“包子”(山东)、“水包子”(山东)、“疙瘩子”(陕西商州)或“疙瘩”(河南、青海农村)、“食骨食出”(山东沿海)[16]、“锅贴”(北京)或“锅烙”(东北)、“饽饽”等,饺子确实是有很多地方性名称,这多少可以说明其流传地域和品种均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饽饽”一词,据说是由满语而来的称谓,本意是指各种传统“面点”。满族传统的“饽饽”,如“苏子叶饽饽”、“豆面饽饽”、“搓条饽饽”等,一般是用豆面、黄米面或米面来制作的。老北京的满族把水饺叫“煮饽饽”,显然是用原有的“民俗称谓”或食物分类法接纳或涵盖了汉族式饮食习俗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在民间民俗文化的族际互动中,满族的“饽饽”和汉族的“饺子”之间发生了融合[17]。 虽然饺子在各地的“民俗称谓”不尽相同,但有几句谚语却流传甚广,如“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等。这些谚语说明,普通民众大都把饺子视为美食。现在,饺子不仅是人们在节庆假日用以改善生活或款待客人时经常的选择,平时若时间和条件允许,也常被当作家常便饭。尤其在北方,饺子很大众化,几乎家家随时可做,人人都吃。但在南方一些地方,如江南,饺子往往只是一种“点心”,而非“主食”。北方的饺子一般较大,如山东省长岛县的“大鱼食骨食出”,以新鲜上岸的鲅鱼肉为陷,大小如拳,每碗只盛2-3个,春讯中熟人相见时问候,往往说:“吃几顿大食骨食出了?”[18]但在南方,如成都的饺子则个体较小。 饺子在漫长的历史上不断流传各地,形成为数众多的地方类型,成就了种类繁多的饺子家族。在中国各地的生活文化里,饺子的馅料、制作方法甚至吃法,一直都有很丰富的变化。和日本流行的“煎饺子”不同,中国以“水饺”为主流[19],但实际上,中国各地还有“煎饺子”(水煎饺)、“蒸饺”、“炸饺子”等。所谓“烫面饺子”,就多采用蒸熟的方法,蒸饺被认为容易保留馅料的“原汁原味”。据说旧时老北京的花市小吃,曾有一种颇为著名的“素炸扁食”。除了煮、蒸、煎,还有炸、烙、溜等,烹制方法不同或传热介质(开水、水蒸气、热油)不同,饺子自然也有所不同。即便同为水饺,也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北京的水饺讲究薄皮、大馅;成都水饺则讲究个小、馅精,再伴以浓郁的佐料,所谓“红油水饺”即是。北京人讲究饺子馅里肉多,认为像个肉丸子的馅才好,天津人则习惯以水“打”馅,希望饺子馅有些滑溜劲为佳;山西人吃饺子讲究菜多肉少,东北人则偏好吃干煸馅的饺子。 若从馅料来说,饺子主要有素馅、肉馅及肉菜混合馅的不同。笔者小时在故乡(陕西商州),最喜欢吃祖母和母亲包的豆腐韭菜馅素饺子,这种素馅饺子往往还是除夕祭神或清明祭祖时的供物。素馅饺子也是各有特点,如在老天津,素馅中据说不能少了酱豆腐和麻酱做配料。肉馅主要有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鱼肉馅和虾肉馅等。饺子馅的荤料,往往还会有海参、虾米、鸡肉、鸭肉等。汉人一般多喜欢吃猪肉馅饺子,纯素肉馅或加一点葱姜,被认为是质量很高的饺子,但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却是肉菜荤素混合,即在肉馅里添加一些蔬菜和其他诸如鸡蛋或虾米等馅料。但凡时令菜蔬,均可入馅。像西红柿、莲花白、大白菜、韭菜、菠菜、荠菜、韭黄、茴香、豆角、蒜苗、芹菜、黄花、柿子椒、黄瓜、萝卜、胡萝卜、西葫芦、茄子、冬瓜、茭白、竹笋、木耳、香菇、芦笋、莲藕、干萝卜丝等,均可和肉馅一起混合搅拌做成饺子馅。各地民间的饺子,大都是就地取材,按时令选择不同蔬菜,分别与猪肉或牛、羊肉配成馅料。老北京过去曾有一种“车前子饺子”,是用野菜“车前子”入馅,有清热、明目、止咳等功效,算得上“药膳饺子”了,有“竹枝词”说:“车前饺子贫家饭,清热明目来自然。谁知郊野真君子,何必分钱到药店。”[20]显然,饺子馅料的组合非常繁多,如西红柿鸡蛋馅、羊肉冬笋馅、茴香猪肉馅、羊肉胡萝卜馅、“三鲜馅”(大肉、虾米或鸡蛋、大葱)等,花样几乎是无限之多。不同馅料的饺子之间,味道自然会有细微差别。饺子重在吃馅,吃饺子的乐趣其实就是品尝不同馅料饺子的细微差别。可能是受到穆斯林和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响,北方和西北一些地方的汉人也很喜欢吃牛、羊肉馅饺子。像在陕北、晋北,人们喜欢吃“羊肉扁食”[21];在西安,回族民众发明了一种“酸汤水饺”,它以牛、羊肉为馅,并混合一些搅碎的蔬菜,同时也很受汉人欢迎。 尽管今日饺子的品类确实是空前丰富,但最普遍的仍是水饺。眼下,北方水饺较为一般的制作方法,通常是先将肉馅同切碎的韭菜(或其他任何可入馅的蔬菜)、葱末、姜末等一齐盛入钵内,加精盐、味精、酱油、五香粉等调料及少量水调匀;再将小麦粉[22]加水和匀、揉光,搓成长条,进而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将小面团逐一压扁,再用擀面杖将其擀成直径约6-7厘米的饺子皮;包入饺子馅并把饺子皮对折合拢,粘合捏紧即可;接下来,将包好的饺子入锅煮熟,捞起便可食用。北方人吃饺子,大都喜欢蘸点醋和香油一起吃,或用醋、酱油、蒜泥、香油等调成佐料蘸着吃。北京人吃饺子尤其讲究佐醋,往往馅不同,醋也不同。如韭菜馅饺子佐姜末醋,羊肉白菜馅饺子佐蒜泥醋,菠菜馅饺子佐芥茉醋,春节期间的饺子一律用腊八醋,就腊八蒜[23]。陕西一带吃饺子,常在调配成的佐料蘸水里,加一点葱花和辣椒。饺子吃罢,通常再喝一碗饺子汤,民间叫“原汤化原食”。 实际上,饺子的制作方法和具体吃法,在细节上还有很多变化。如山西省介休一带,饺子皮是用手捏成;而我的陕西老家,除上述那样制作圆形饺子皮之外,还有一种方形或菱形饺子皮,即先是和手擀面一样,只是最后用刀把面切成较大的方形饺子皮而不是细长的面条;或者还有用小碗及瓶盖之类,在擀好的面上扣出一个个圆形的饺子皮。饺子主要是手工制作,形状虽以半月形或半圆形居多,但也因地、因人而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包(捏)饺子的,也有挤饺子的[24],手巧者往往会给饺子捏出“花边”(照片2)。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因饺子的包法不同,叫法也有多种,如“直连角角”、“食骨子饺子”、“花饺子”、“大花饺”等[25]。在南方的羊城,甚至还有形状圆如满月的饺子。饺子的吃法除捞出蘸佐料吃之外,还分别有“汤饺子”(很接近于馄饨的吃法)和“拌饺子”(很接近于捞面、拌面的吃法)等多种吃法。河南、陕西有些地方吃饺子,是连汤带饺子一块吃,汤内放入一些虾皮和佐料,一如馄饨那样的吃法[26]。酸汤水饺就是典型的“汤饺子”,它是把羊肉水饺放在特制的酸汤内食用,酸汤内含有虾皮、熟芝麻、香菜末、韭菜末、牛油、香油、鸡油、甜醋、酱油等多达10多种的调味料。扬州一带的面食店往往喜欢将面条和肉馄饨盛于一碗,名曰“饺面”[27];关中把饺子、面条一起煮食,叫做“银线吊葫芦”。北京、沈阳等地的“火锅料理”中出现的饺子,个头极小,只有指头蛋儿大,吃这种饺子其实只是为了给食客带来一点情趣。 中国各地先后形成了很多独具地方风味的饺子名吃,像北京的三鲜饺子、烫面饺和锅贴,内蒙古阿拉善的“粉汤饺子”(俗称“皮条拉石头”),沈阳的“老边饺子”(馅系煸炒),黑龙江的酸菜馅“冻饺子”,吉林的蒸饺,河南豫西的“粉皮水饺”,山西的莜面饺子(如“莜面蒸角角”[28])和“黎城菜饺”,河北承德的麒麟蒸饺(驴肉韭菜馅)和邯郸的“一篓油水饺”,山西太原的“认一力饺子”,陕北和晋北的羊肉水饺(米脂一带叫“羊肉扁食”),西安的酸汤水饺,山东各地的鱼肉水饺、高汤小饺(又名“状元饺”,多以海味为馅)、烫面饺子和“石蛤蟆水饺”等,南京的烫面蒸饺,安徽合肥的“三河米饺”(米粉皮包制、油炸)和屯溪的“冬瓜饺”[29],福建长汀的芋子饺(用毛芋子做皮),湖北的烫面灌汤蒸饺与牛肉抠饺子[30],湖南的烫面糖蒸饺和“糯米藕饺饵”,江西信丰的萝卜饺,成都的钟水饺(包括“红油水饺”和“清汤水饺”)[31]与南瓜蒸饺、“滴油蒸饺”(又名“小生帽”),云南的春城鲜虾饺和荠菜饺,上海的锅贴饺子和“荠菜饺子”(有时也称“荠菜馄饨”),浙江的“清明艾饺”,扬州的蟹黄蒸饺、笋肉饺,广东的潮州鱼饺、广州的广式水晶饺子、虾饺(羊城虾饺、羊城鲜虾饺)[32],广西的“粉角”(米粉为皮,荸荠末配肉馅,又称“马蹄米粉饺”)等[33]。不言而喻,它们分别都是构成各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中有些还与特定的地方风物传说有关。 饺子虽然普通,却也登大雅之堂。大约形成于清中期并一直流传至今的所谓“满汉全席”,其中就有“四喜蒸饺”、“美味锅烙”、“蟹黄烧麦”、“白菜饺”等[34]。除了汉人,北方很多少数民族也都喜欢吃饺子。像东北满族和赫哲族的鱼肉水饺[35],朝鲜族的肉汤饺和“满德固”(狗肉大饺子)[36],天津回民的羊肉圆笼蒸饺与“白记水饺”,河北山海关回民的“老二位饺子”(以牛腰窝肉为馅),甘肃裕固族的羊肉冻饺,新疆维吾尔族的羊肉饺子等,都是很有名的民族食品。其中,维吾尔族是用羊肉汤煮饺子,汤中放进葱头、番茄丁、胡椒粉、香菜等;东北满族过去常用秫米面做饺子,正月二十五日祭仓神时,他们要做一种“填仓饺子”,据说这是一种以小菜根为馅的蒸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