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节日放在了八月十五日,此时已经是比较凉爽的季节,空气能见度高,“水澄气清”,月光显得分外明亮。八月十五时序是秋天三个月的正中间,故而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本质是品尝劳动成果。中秋之时,北方的庄稼已经开始收获,辛苦一年的人们熬过了炎夏,面临着大规模的秋收劳动,需要补充体力。这时品尝新收获的粮食,慰劳一下自己,就是必然的。因而,人们一改以粥为主的夏日饮食习惯,奢侈地烙饼会聚。月饼又名丰收饼,就是民间食饼习俗的精致化。将这个节日放在十五,是借助天上的月亮的照明,与正月十五意义相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传统节日的形成和中国对于数字吉凶的认识的确有着某种关联,在奇数的日子里保卫生命的目的十分明确。我国古人在自己生存的过程中,创造了这样富有抽象意义和实用意义的节日文化,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人情味的民族,重感情、讲友谊,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天人合一。抛开对吉凶的这层认识,节日文化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意义,甚至具有某种科学的意义。以过年来说,它以神灵在家的威慑力形成种种禁忌,实际上是一种规范中国人行为的硬性规定。这些天让人们集中、尽情地休息。一次买好多天的年货,做好各种成品的饭菜,这是让辛苦一年的店家、伙计们有一个休息的时间,也让家里面长年辛苦的女人,特别是小媳妇们有一个放松的机会。而这段时间内,不许做针线,不许动刀剪,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要求人们说话和气,不许打骂孩子,让当家的婆婆对媳妇的休息表现出最大的认可。这可以说是对家庭中弱者的关怀。在社会上,到了大年三十,所有的债主都停止了讨债活动,让穷人也能够安安心心地过年,这体现了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除了活着的人之外,人们在此时怀念逝去的亲人,抚恤天地之间所有的生灵,连家中的牲畜动物的生活都得到一些改善。在过年的这个仪式上,体现出最大的环境意识,真正做到了普天同庆,意味悠远。至于打扫卫生、装饰、布置居室、穿戴一新,更是有意强化勤苦劳作、节俭到近乎虐待自己的贫苦的中国人的高级生存意识,提高了国人的文明程度,使人们有一个善待自我、善待他人、自我调整的周期。节日里,亲戚邻里互相拜年问候,村子里组织社火,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缺少社区活动的中国社会有了一次加强联系的时间,也让普通人有了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离不开这样的节日,中国文化的形成也有赖于这样的节日。在辛苦的农耕社会,在提倡勤劳节俭的中国社会之中,能有这样的制度性的休息,对于加强中国人的体魄是很有科学意义的。 再以五月五来说,这正是炎炎夏日之时,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常在此时肆虐,人们以瘟神爷降临这样的富有恐吓力的形象强化记忆。须知,在古代,蔬菜的种植是极少的,大部分蔬菜都来自于野菜,在这个月份之前,人们可以放心地食用。但到了五月,随着天气的炎热,各种细菌开始在菜叶上生长、霉变,人们如果不注意就会引起肠胃病。在缺医少药的旧中国,生病、尤其是传染病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因而,用节日的形式提醒人们注意这一切,同时采摘艾蒿,准备夏天防治蚊虫叮咬的药材,并通过喝雄黄酒等形式给肠胃消毒,然后用糯米改善一下生活,为度过炎夏准备体力。因此,端午节无疑是一个卫生节和保健节。 如果从艺术审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节日,它又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普及作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近年来人们概括出的艺术发展的状态。其实在中国的节日文化传统中,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春节的春联、福字是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大普及;窗花、挂签和元宵节的花灯,是剪纸艺术和手工艺术的大汇展。节日里村村上演的戏曲,则可以说是全民性的戏曲节。戏曲艺术凭借节日的舞台,深入到乡村之中,在传统社会中取得无可替代的地位。春节期间村村唱戏,甚至唱对台戏,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精致化。社火、秧歌、锣鼓等是广场艺术,也是参与性最强的动态艺术,节日里中国最基层的农民无论身份、年龄,均可以参与。他们化上妆、穿上彩衣,伴着唢呐和锣鼓,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和享受之中。广场艺术和戏曲相辅相成,成为节日必有的艺术活动,达到了普及文化、创造生活乐趣的目的。至于丰富的食品以及人们身上的新衣,则直接孕育了享誉世界的中华美食文化和富有特色的霓裳羽衣。如果说在西方是基督教的教堂让牧羊人们有了与文明直接接触并培育出西方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话,那么中国的节日,则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最直接的环节。它弥补了缺少公共艺术活动展示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不足,满足并培育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使中华民族成为艺术的民族、文明的民族。 总之,节日是一笔无法计数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很难想像,没有自己特色节日的民族是多么寂寞和尴尬。有了自己的节日,就有了民族的认同感,有了共同的生活语言,有了交流的机会。节日甚至成为民族形成的纽带。因此,充分认识节日的内涵,了解我们的祖先在总结生活经验中的积极意义,尊重他们的文化创造,发扬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同时,发展节日文化的现代意义,使传统节日在形式上更加完美、更加绚丽,让传统节日中普天同庆、万物共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义得到继承和张扬,这应当是一种责任。因而我赞成某些学者的呼吁,把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列为公休日,让中国人在全球化的同时也更加中国化。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