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秦延安:宝剑秋水光,谁与争锋芒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秦延安 参加讨论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是《史记》荆轲刺秦王里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在荆轲的紧逼下,三次拔剑不出的秦始皇只能绕柱躲避,惊慌失措中见狼狈。
    司马迁解释说,因为佩剑太长了,所以秦始皇不能及时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普遍宽短,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也不过55.6厘米。因为青铜易断,60厘米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佩剑随手便可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长而拔不出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不解。
    直到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坑中长91厘米的秦剑出土,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本秦剑是很长的。虽然过长的秦剑,影响了秦始皇及时自卫,但这种以超长和锋利著称的青铜兵器,却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宝剑秋水光,谁与争锋芒。”古人视剑为兵器中的君子,所谓“剑胆琴心”。武侠小说中,剑更是主角,绝世武功有“独孤九剑”,论天下第一有“华山论剑”。人们对剑的特殊喜好,除了用剑潇洒飘逸俊美之外,使剑更像是在用一种技术,且男女通用。
    2200多年前,秦人执此剑,东征西讨、南征北伐,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逐霸西戎”,在战国七雄中所向披靡,脱颖而出,除了凭借骁勇善战的军队外,还与锐不可当的秦剑密不可分。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我就被那些躺在玻璃柜里的秦剑所震慑。在橘黄的灯光照射下,那一把把两面起脊、四纵四锷的秦剑,闪烁出水晶石般黑褐色的光泽,冷冷寒光直射人心,让人不敢多视。手持这样的利器,怎能不叫敌人心惊胆战呢?
    柳叶状的秦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其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修长的剑身,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剑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鼻形璏。在当时没有先进机器的情况下,仅凭手工能做成如此精致之兵器,让人不得不惊叹其技艺之高超。整个秦剑又细又长又尖,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比同时代诸侯国的青铜剑长出30厘米。这种设计使得秦军在格斗中先发制人,更容易刺中对方,杀敌制胜。秦剑不仅剑身很长,而且剑茎(柄)也很长,其长度多在17—20厘米,由此可见,秦剑多为双手使用,仅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
    判定一把剑是否为宝器的标准有三: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杀人不沾血,其决定因素为强度、硬度和韧性。硬度太低韧性好但容易卷刃,硬度太高韧性变低又容易折断。青铜本身硬而脆,秦人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经现代化学定量分析:秦剑中铜占76.39%,锡占21.38%,并有其他13种微量元素。这种铸剑方法使剑内韧外坚,外部硬度检测数据达296HV,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秦人将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做到了恰到好处,使其攻击性大大增强,即使现代的工艺也是望尘莫及的。
    秦剑不仅长,而且还锋刃锐利,虽然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但仍能一次划透18层纸。秦剑出土时仍无锈蚀,光亮如新,这主要是因为剑身表面经过相当于一张报纸厚度的1/10的铬盐氧化处理。可惜的是,这种铬盐氧化防腐技术在汉朝时便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才发明了同样的技术,但防锈一般也只能保持60年左右。
    据说在西安,有一位古兵器爱好者,花费了22年时间反复钻研,企图复原秦剑当年的英姿,但仍是形似而神不似。
    一把冰冷的秦剑,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精湛、先进、神秘的秦人技法,还有勇敢、豪迈、坚毅的傲骨和精神;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它们的超强生命力,还有两千多年前那个强悍王朝锐不可当的辉煌。即使没有史书的记载,没有兵马俑的出土,只要见到这把秦剑,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