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从历史走向未来——一场综合学术研讨的延伸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中国文物报》 郭桂香 参加讨论

    秋天是适合读书的季节。在这个神清气爽的时节,有一本书让我有了秋收的喜悦。
    这本书是2015 年11 月复旦大学举办的“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结集,该书编排完全按照会议的流程,从会议日程、开幕式,到各位嘉宾大咖的发言、圆桌讨论、总结,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读惯了一般的图书,翻开它有种别样的感动。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参加了一场远程国际学术会议,虽然没有到会议现场,虽然已时过两年,却宛如置身会场,一场接一场内容丰富的报告、热烈的讨论、熟悉与不熟悉的专家学者真容……通过文字如同电波迅速传达到大脑,与主题颇有几分关联,从历史向我走来。这也可以说是为一个人召开的专场会议,但省却了差旅劳顿,无须在特定时间赶往特定的会议场所,免除了时空的约束,可以反复咀嚼、回味,甚至比坐在会议室里效果更好。
    从历史走向未来,首先个人理解是承载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要保护与传承下去。这是基本条件。
    1987 年,我国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长城、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中国通过申遗向世界讲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这条路上,有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遗产保护的独立探索;对国际保护理念的学习吸收、思索、碰撞与融合,同时也有越来越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理念与实践,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声音。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中国世界遗产三十年”的主题发言,论述了中国参与世界遗产工作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影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三个时期:观念碰撞期(1985-1996)、理念融合期(1997-2004)和快速发展期(2005-2015)。遗产类型扩展,保护观念进步,管理体系改进。中国逐渐实现了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跨越。置身其间,铿锵的脚步声在脑际回旋、荡漾。
    很赞成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遗产所所长朱光亚教授关于文化碰撞中复建和重建、真实性、无形与有形等问题的剖析。在和国际接轨时,意境、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几个生命力顽强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传统概念是不能回避的。同样,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涵盖性,与中国情况有很大交集,符合我们的文化特点;但中国也必须立足自身特点,要“和而不同”,不仅要关注保护对象,还要重视文化基因的延续。
    中日两国遗产保护事业在价值评估、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思考和面临的争议有很大相似性,日本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业稻叶信子教授介绍,日本正通过“日本遗产”项目建设,努力构筑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陆地教授明确提出,历史实践是对真实历史信息的求知与传递,而遗产实践则是为了当下目的、对历史的演绎,主张中国的遗产实践,不应该简单地保存“物”,而必须保护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最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思想,探索适合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认为,保护遗址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研究遗址的信息。遗址博物馆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关于遗址博物馆建设存在展示学术支撑体系三个“不到位”(考古发掘的信息采集不到位,对遗址本体的学术研究不到位,对遗址及其遗物反映出的环境和社会面貌的研究不到位)切中了当前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症结。
    怎样从历史走向未来,事业的发展、传承当然必不可少,而这一切必须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不管哪个行业,人是关键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也不能例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实践工作的持续,都需要坚实的人才基础作保证。从书里不难发现,这次学术会议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供需双方的恳谈会。既有中日两国高校老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讨论,也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用人单位的声音。
    “文化遗产学”作为学科能否纳入教育体系,无论是从国家战略的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应以怎样的模式运作呢?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到职业专业教育学校,已有相关方面的人才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一些症结。在面对面的恳谈中就有了相当的针对性。鉴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复杂性,吕舟、周俭等多位先生提出,应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在各专业体现遗产保护基本知识,这无疑是重要的价值观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进行专业培养。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甚至设计出了学科框架,认为交叉在“保护”,首先可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再分具体方向。湖北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天铭等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相结合,高校教育应与进修教育、实习教育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基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切实的帮助。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李光涵介绍,美国在遗产保护教学方面一般会借用相关的外部资源。日本筑波大学“世界遗产”学科是将相关的教育内容集合在一起,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建设。稻叶信子教授分享的筑波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努力的学科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从历史走向未来》是一场研讨会的结集,信息相当丰富,在此提及的仅是个人印象最深的两点。
     
    (《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杜晓帆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年8 月出版,定价68 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