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依靠谁
家长们经常会反复问一个问题:学佛有什么用?学传统文化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教,考试又不考,学了有什么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学英语有用,学钢琴有用,学奥数有用,学作文有用。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不会问:孔融让梨有什么用?拾金不昧有什么用?见义勇为有什么用?讲诚信有什么用?孝敬父母有什么用?甚至——当中国人有什么用?
肖陈颖老师在《爱心伴孩子成长》里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老子要出关,当时这个守关官员就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老子一个问题。守关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呐;小儿子聪聪明伶俐。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就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说钱是我的,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
但是小儿子他就想,我打爸爸一下,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损伤,父亲又没有损失,我又能赚到钱,何乐不为?于是就冲过去打了爸爸一下,抱着钱就跑掉。老子就对官员讲,你知道了要靠哪个儿子吗?(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他老了以后,要靠哪个儿子?要靠大儿子。曾经我们跟很多家长讲这个故事,接下来就问家长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要靠大儿子,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朝哪个方向,在培养我们的孩子?可能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老实木呐,心里还会非常的不高兴。还在想你看人家隔壁家的儿子,聪明伶俐,脑子还会转弯,你都一根筋都没有办法动。)
过了几十年以后,果然就像老子预计的一样,大儿子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每天孝养父母。但是这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一样,他很会做生意,很会打算盘,所以他就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有一天这个官员得了重病,他已经感觉他的生命快要完结了,所以找人带信给他的小儿子,希望他的小儿子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小儿子接到这封信以后,第一个念头也想回去看看父亲。但是因为他很会算计,接下来他就开始算,这样符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他算我回去看我的爸爸,第一我不是医生,回去以后对我父亲的病也于事无补。第二我回去的路上要耽误多少时间,让我少赚多少钱。他想第三不仅少赚钱,路上来回还要路费,那不仅不进钱还要出钱。一算结果还一样,爸爸还是会走,那我不回去也是一样的,直到最后小儿子没有回家。”
这个小儿子最终没有回家看父亲,因为他觉得回家也没有用。那这个“没有用”是谁教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