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干得最漂亮、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信受佛法。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午夜梦回,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生命的尽头,究竟是灰飞灯灭,还是春风吹又生?生命如果只有一次,那么,人类穷尽心力创造的文学、美学、音乐、建筑乃至历史的意义何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思想体系,超越我所认知的一切而达至圆满的境界? 我这么想的时候,月亮在白墙上静静地爬,爬过菊边东篱,爬过南朝悲歌,爬过一页又一页的日历。 我的困惑直到读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才终于找到答案。经文彻底颠覆了我业已形成的种种知见,初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有一种刻骨的熟悉感,恍若生命初起时的第一缕芳香,穿越遥不可知的岁月,回溯到今生。那天夜晚,我独自走过寒山寺,走上枫桥。月色古老,映一片重檐如梦;兰舟静泊,点几盏灯火若幻。寺院的鼓声穿透夜的黑暗,在我耳畔明亮地响起,我凝神倾听,真实的感受到内心对佛陀最深情的渴望。那一刻,我忽然对佛法产生了信心,决定信受它,修习它,并发心尽己所能,让身边人和我一样听闻并修习佛法。 弘扬佛法,我从家人开始。老妹是个幼儿园老师,爽朗正直,有着难得的天真,我向她一说佛法,她立刻就信了,自觉地开始诵经念佛。初战告捷,我信心大增,便开始对老妈宣说阿弥陀佛的慈悲和极乐世界的美好。可老妈小时候受过洗礼,自觉是天主教徒,一时不能信受佛法。我仍是坚持不懈地每天晚饭后讲一些佛教典故给她听,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感觉到老妈的旧识开始有些动摇,就抓住时机对她说:“信仰不能强求,这样吧,以后我和老妹去西方极乐世界,你去天堂,我们各去各的地方,分道扬镳,有空再联络了。”听到我的话,老妈愣住了,但当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早上,我正在梳头,她主动过来问我:“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同一个人吗?”那一刻,我内心的喜悦在晨曦中如繁花绽放。 总结我劝化家人信佛的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从自身改变做起,比如:学佛后,脾气大的,要渐渐温和起来;自私的,要学会为他人着想;任性的,要把心量打开等等。你的每一点进步,家人都看在眼里,即使他们暂时还没信佛,但起码不至于对佛教反感,而且家人能在浮躁拥挤的末法时代听到钟磬声、木鱼声、诵经声,就会在他们的阿赖耶识中播下道种,待机缘成熟,必然会唤醒他们的尘世迷梦。 佛化家庭的最大好处在于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能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比如,我看到环境污染或猎杀动物的新闻,会心生烦恼,边听边评论,越说越气,老妈一句“瞋恨心”的提醒,立刻令我幡然警醒,止语忏悔。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弘扬佛法时我们还应尽力避免“强求”二字。强求别人学佛或听我们讲佛法,都是欠妥当的。同时,也要清楚,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人若能生起信心接受佛法,那是接受者本身善根具足,而非我们之功。对家人如此,对亲戚和朋友亦是如此。 我的朋友李君是个诗人,也是诗歌评论家。我送了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给他,他很高兴,当下展开阅读。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这部经。他很坦白的告诉我“不大懂,但很喜欢”,所以一直读诵。不久,他又读了《六祖坛经》,激动地打电话给我,谈了许多读后感。以前品茗闲聊时,我们的话题可以钉在诗歌上几小时不动。学佛后,我们谈佛学的内容越来越多,终至于竹溪横笛吹的也是佛乐了。接下来,李君开始打坐,诵经,听法师光盘,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观心。有时他特意不开车,走路上下班,一边走,一边大声念佛。假日去乡野闲游时,也是如此。想着李君一米八四的个子,大步走路,大声念佛,飒爽英挺,回头率一定很高。谁说佛号不是天地间最美的诗画呢?李君一路走来,可是步步莲华,香远益清啊! 勤是我的同学兼好友。她虽在商场上打拼多年,整日忙于生意,但心中自有一片青山秀水。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特意选择了一套方便随身携带的佛学小丛书给她。再次见面时和她聊起那套书,她向我抱怨自己太忙太累,公司要打理的杂事太多,没什么时间看书,只看了其中的一本,但是很赞同里面的内容,觉察到自己以前对佛教认知很肤浅。我告诉她,财富的正因是布施和不盗,她很赞同。这以后每次与她见面,我都会主动与她分享我自己修学佛法的心得,如是这般,大半年过去了。一天,她突然兴奋又急迫地打电话要见我,我们一见面,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昨晚的一个梦:梦中,她一个人在爬山,山道很长,她一边慢慢走,一边观赏风景。来到半山腰时,前面出现了一个面容和悦安详的僧人,那僧人双手合掌,清晰地念出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刹时,她只觉天地间一片空明澄静,当下体会到“阿弥陀佛”四字的无限慈悲和光明。说这番话时,她的眼中闪耀着欢悦的光。我看着她,内心十分的欣喜。我的好朋友,终于善根成熟,开始踏上践行正法的大道了! 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佛法,我也渐渐领悟到劝人修习佛法的又一个要点——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性爱好,劝导的内容也要相应。比如医学工作者、学理工科的人一般逻辑性强,讲求数字和证据,相信眼见为实,介绍缘起、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观等给他们,就容易引起共鸣;文学圈里的人,尤其是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并对老庄有好感的,则大多数会对般若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则必须从工作生活角度或亲情孝道入手,才好沟通。 一次,我从寺院乘出租车回家,的士司机好奇地问我:你这么时尚、年轻,怎么会到庙里去?我笑着答他:“去那儿礼佛、亲近善知识。”他很疑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我趁机向他讲解学佛的好处:“佛教提倡活在当下,拿你们司机来说,就是专心驾驶,关注路况,对周边的状况做到心里有数,这样起码可以保证安全行驶。”这些话与他工作相关,所以他很感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佛法讲‘孝养父母’,如果你妻子学佛,心地就会更柔和,对公婆更孝顺,遇到事情能客观处理,对他人时时怀慈悲之心,与家人和邻居和谐相处。佛教因果论通俗的解释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丈夫,你学佛后会变得更包容,更有责任心,更能担当。做起事情来,会比以前更谨慎,更懂得把握进退的分寸,甚至会用智慧去觉照生活,而不是糊里糊涂过一辈子。” 临下车时,我建议那个司机去西园寺找弘法部请些书回家看,并告诉他,学佛最重要的,是启发自身本具的智慧,了知宇宙人生的实相,解脱生死。当他听说寺院里的经书不要钱时,开心得不得了,应承“一定去”。他还告诉我,长这么大,他还从没去过庙里。这让我吃了一惊。苏州是个庙宇林立的城市,当地人不管信不信佛,寺院大多是去过的,可是这位司机朋友,居然从没进去过!我鼓励他:“如果能在西园寺遇见你,一定请你喝茶。”他眉开眼笑地连连答应。我是真心希望此次偶遇成为这位司机与阿弥陀佛的缘起,更希望世间有情皆能如他,如我的亲人朋友,有缘听到佛法,进而信受佛法,修持佛法,告别无明的忙乱,审视生命的实相。那时,岁月将呈现落日的静美,星月的纯真,山水的质朴,自由的真谛。 愿终有一天,大家都能至诚持诵佛号,飞越生死重洋,回到永久的家乡——那儿,微妙香洁,莲华朵朵开…… (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