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袁曼琳]保护非遗,需再造其当下生存自环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袁曼琳 参加讨论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在以往传统文化事项所处的自给自足的生态文化圈改变、大量异文化与本土文化开展对话之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话不可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根本特征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文化事项。立足于既定现实、在尽量减少其精神文化内涵消失的前提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当下生存的自环境,才是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想状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语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伴随着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保护的某种非物质形态的、具有悠久历史、技能、民族文化精神等广泛内涵的文化事项,从而形成的全新学术概念。它的出现,脱离不了当下全新的时代语境,即“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
    过去的文化事项生存在一种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文化圈,使得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原始的状态。而一旦这种封闭状态被打破,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势必展开。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状态下,并不会产生对其进行保存、保护一说。正是因为文化事项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才需要加以保护,非遗的概念也才孕育而生。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常常会对多元文化秉持一种“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即“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评判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然而在事实层面上,卻客观存在着相对强势文化对相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客观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以强者姿态试图改变其他被纳入文化对话圈的文化事项,使得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文化被迫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全球文化同质化。
    讨论任何文化现象,都不可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语境。笔者认为,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即是探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事项的生存语境的关键词语。“伴随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出现的文化标准化趋势,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生的缘起。
        二、保护非遗需再造其当下生存的自环境
    全球一体化催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毕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乃是人类文化的不幸。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学术界在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便强调了“活态流变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
    一切文化事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都会随其所处时代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或者说,这些文化事项会自动根据其生存条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当代非遗项目生存出现困难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不能就当代社会特点而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讨非遗的当代保护工作,笔者认为,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结合现在的社会发展特点,去营造一种适应于非遗当下生存的自环境。只有当非遗在这种新的自环境中重新得以自给自足地生存下来的时候,非遗保护工作才算取得根本上的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