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介:王颖超博士是辽宁锦州人,早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知识产权出版社从事民俗文化、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编辑工作。她与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的潘虹女士合作,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志国的节气剪纸作品融合到二十四节气民俗的叙事中,出版了《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一书。该书将“二十四节气”“剪纸”两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完美结合,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普及的一种跨界模式,为“非遗”保护做出了宝贵探索。 前言节录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医巫闾”,是属于通古斯语系的东胡语“伊可奥利”的音译,译作汉语,就是“大山”的意思。 所谓“花信风”,是指花开时吹过的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所以叫花信风。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所以又用来代指物候。 本书重点记述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东北地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既是中原地区移民带过来的,又融合了当地的物候特点。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谷,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江河冻,冬至不行船。 小寒忙买办,大寒就过年。 歌中有对气候和物候的描述,有对农事和生活的指导。朴素明朗,一如东北黑土地上那广阔、丰饶的田野。不但有四季不同的景色,更有东北人脸上不同的表情。春风吹拂着扶犁、点种的人们,脸上满是希望和期盼;炎炎夏日中,拔节的庄稼咔咔作响,薅草拔苗的人们,满脸的汗水浸泡着深深的疲惫;金色的秋天,成熟的庄稼果树把田野染得五彩缤纷,到处荡漾着大人小孩的欢笑;寒冷的冬天来了,人们忙着采买年货,热腾腾的黏豆包、杀猪菜……热炕头上是浓浓的幸福和化不开的亲情。 时节习俗具有超常的恒定性与包容性,以至于从近代乃至今天的一些东北地区的时节习俗中,我们仍能窥探到几千年前先民们社会活动的踪影和在农业文化包围圈中以变通为手段保留下来的北方各民族远古时期的信仰习俗形态。所以有人说,时节习俗是研究中国农民民俗心理文化的活化石。 一年又一年,风有信,花不误。田野上轮番吹过的花信风,讲述着那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故事…… 精彩选摘 谷雨:谷雨种大田 谷雨是反映自然降水的一个节气名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雨量逐渐增多,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民间俗语说:“清明断雪,谷雨绝霜。”但在东北地区也有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的说法,“断不断”是说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谷雨过后,对东北大地来讲,真正的春天才终于姗姗来迟,杏花、梨花、桃花、迎春花、玉兰花陆续开放。 谷雨时节,在北方可以听到布谷鸟一阵阵“布谷,布谷”的啼叫声,像是在催人不误农时,及早春播。 “谷雨种大田。”东北人所说的“大田”,是专门指旱田的粮食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北方春季风大,降雨量小,气温升高时地表水分蒸发很快,及时抢墒播种非常重要,所以与其说春种,不如说抢种。谷雨时节在北方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此时,是东北广大地区主要农作物玉米、高粱这些所谓的大田作物的抢种时节,也是一年中最重要、最辛苦的农业劳作的开端。过去,种地都是人工协作来完成,有扶犁的、有施肥的、有点种的、有踩土的,工序很复杂,费时、费工、费力。现在,用机械化播种,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施肥、单粒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性完成。 在辽西地区,有农历三月初十炖鸡蛋的习俗。孩子们总是提前在碗或盘子里种上大蒜,等到这一天剪下蒜苗,撒到鸡蛋糕上,别有一种清香。民国二十年(1931年)《义县志》载:“初十日,俗传为‘高粱生日’。”因此,该习俗应也有祈盼庄稼丰收之意。过去,谷雨时节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是遍布城乡的天齐庙庙会。天齐庙庙会的主题是承天敬地、祈祝丰年。 “天齐庙”也叫“东岳庙”,是山东移民带来的泰山东岳大帝信仰。“天齐”之称由来已久,《旧唐书》记载:“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齐。”这也就是泰山东岳俗称为天齐的缘由。旧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有归到泰山东岳大帝处,才能与祖先、亲人团聚,否则会成为流落异乡的孤鬼游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岳为尊的观念是古老而久远的。《诗经》中即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的诗句。尊泰山为“岱宗”,也就是万物之始。泰山久承天地之气而生万物是中国承天敬地观念的附会和具象化。天地是农业民族的生命之源,泰山承载着天地之灵,是天地之神的化身,所以历朝历代无不由皇帝对它加以封禅。随着中原地区农业岁时文化的传播,对天齐岱宗的信仰也传播到各地。 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天齐庙会要选在三月二十八呢?据民国九年(1920年)《锦县志》作者引《蠡海集》所释:“东岳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含两仪之气于其中也。二十八者,四七也,四七乃少阳位也。”作者用《河图》《洛书》中古老的阴阳术数进行了解释,正说明了中原地区古老的崇尚术数的心理,随着北方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已被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所共同接受了。 文章来源:王颖超、潘虹著;赵志国剪纸;洪亮摄影《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3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