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记者周玮)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近1个月,但国内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话题热度不减。“可以说,很少有文化事件能够像这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很少有这样一种文化表达,能够如此广泛地激起国人共同的自豪感。”参加申遗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前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其影响跨民族、跨地域、跨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履行承诺,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他说。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历法、农业文明、文化传播等角度,就进一步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弘扬、振兴二十四节气建言献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表示,二十四节气把劳动和生活结合紧密,在保护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应和民族自己的节日体系联系一起加以保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认为,二十四节气项目关系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到中国人的生产劳动时间表和作息制度,其入选将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自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克服技术化、技能化、表面化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