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户”促保护 沂水县高桥镇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刺绣之乡”,这里的布老虎制作很盛行。 高桥镇玩具厂厂长赵常娟的布老虎生意一年能挣万元以上,而且她只卖布老虎。她说生意好的时候,济南一带的经销商都开车来拉布老虎。“这里原来没有布老虎,现在每年我至少销售2万只布老虎。原来批发价一个是四元五角,现在是六元五角。”赵常娟说,她的布老虎主要是批发销往当地旅游景点和淄博莒县等地。忙不过来,她就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让村民们做好了送过来。这带动了周围妇女致富。 40岁的高桥镇沭水二村村民杨清梅专门收购村里老人们做的布老虎,然后组织销售。她的这些布老虎都是在外地做好样子,然后由村里人填充的。一天可以填100多个,在家就可以完成。据说,她之前组织过手绣的布老虎制作,但销量很差,几乎没人买。现在,她的布老虎一般销往北京,或者作为当地景点“天上王城”的旅游纪念品销售。 山西长治的“潞王虎”是刘海兰创出的牌子。她的手艺属于家传,做工精良,基本上延续了过去当地布老虎的基本特征。她先是组织村中10多个妇女一起生产,现在发展为有80多个固定职工的布老虎合作社。同时,在政府阳光工程的帮助下,她既做培训,也帮助妇女再就业。 总的来说,“公司+农户”这种方式,目前也依然处于小规模状态中,也反映了当前布老虎制造初级、分散的市场环境。 采访手记 不少有一定文化自觉的手工艺人,坚持对传统工艺的维护,却在市场面前屡屡碰壁。如何让她们的劳动获得更合理的市场认可,让传统文化的附加值真正得到体现?政府是不是还可以利用如政府采购等其他方式,解决其生存问题,让她们心无旁骛地让传统工艺不粗制滥造或发生变形? 山西省朔州市布老虎制作和保护的坚守者李俊英正联合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筹建当地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想通过正式组织团结更多的同行来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但一个民间人士的力量能够推动当地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吗?个人行为和群体共识的距离还有多远? 通过政府扶持,让艺人心甘情愿地将绝活传给更多人,走集体传承的道路是否可行?这样能否弥补过去家族传承的不足?传承人多了以后,传承人利益、知识产权如何保护? 为什么品牌布老虎黎侯虎门前冷落,而自创品牌的潞王虎相对看好?又为何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结合的变形“威风虎”市场广大,而且效益明显好于前两者?工业化真的能引领传统工艺生产吗?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地方在缺少民俗文化背景、当地风俗不在的情况下,布老虎反而发展成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民俗“同一化”“复制化”的情况会否影响对文化的认可? 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关部门推荐的不少传承人并非最具有代表性和民间认可度的人选。那么,我们在保护、传承这项技艺的时候,是否应当对实际工作提出更实事求是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