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4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一行9人于2009年6月1日至6月11日来到甘肃中部定西市做国情调研,先后对安定区、陇西县、漳县、渭源县、临洮县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地方工业发展做了全面调查。从全国来看,像定西这样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不在少数,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也多有类似情况。本文认为,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要逐步探索人文生态观念下的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经验,为地方特色旅游事业开辟另一条发展道路。这也是改变目前定西发展模式中文化开发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有效途径。 一、寻觅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 到过定西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生态极其脆弱,水资源的匮乏最为突出,所谓“陇西苦瘠甲于天下”是过去两个世纪社会与民生的写照。定西曾经是国扶贫困县,10年前基本解决温饱。在这块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近300万人口,这里黄土丘陵横垣、沟壑纵横、高寒阴湿、干旱少雨、海拔两千到四千米。随着长时段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这里逐渐由人类宜居地演变为生态退化、资源匮乏、生活环境艰苦的地区。但是,若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比如从古代直到宋代,这里曾经水草肥美、气候宜人、人文汇萃、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定西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遗址,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李家龙宫吸引了海内外同胞前来寻根问祖,漳县境内的贵清山和遮阳山为国家级自然景区,岷县的民俗文化和红军长征遗址等,这些又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这里的人文传统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一笔不小的无形资产。 从历史和地理来看,定西一直具有区位优势。史前遗留大量古文化遗迹、中古盛世之际为丝绸之路重镇,今天又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这里是西北东南铁路公路交通交汇之地,有利于人和物产的流动和流通。由上述几个关键要素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应该逐步减少人口压力、现有人口布局上适合向小聚居和小城镇化发展,应努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发展人力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适宜于较大投入,有选择开发,坚持走科学适度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因此,高科技特色农业和地方产业、物流业、地方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人文生态旅游业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即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把自然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与新兴产业和节约型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 关于定西的发展,民盟中央在费孝通主席的带领下,从1984年起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持续跟踪调研和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今天定西发展的基本模式。这一思路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1]民盟中央与定西地方政府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工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等产业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除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外,集中力量做好集雨节灌、庭院经济和退耕还林;推动能源建设,发展沼气,启动生态家园工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定西,她仍然处于自然环境较差、生产条件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我们要发挥民众勤劳苦干精神,调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扶持力量,依靠、利用、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快地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的富裕生活。 全球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现代化。现代性包含了人们对地方文化和集团文化的认同,这是一种更加自觉的文化上的现代化。在定西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瑰丽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间传统、民众的仪式生活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是鲜活的、是随时能够激发我们自豪感和灵感的源泉。我们从书写的历史中,从人们的言谈中,从实地的考察中,可以感受到上起省委书记、地方文化工作者,下到普通民众对于本土文化和地方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按照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的说法,“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周朝先祖、秦帝国的兴起,西汉与西域的沟通,丝绸之路的开辟、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的兴盛、隋唐鼎盛和陇右的富庶,这些都伴随着英雄豪杰的成长和宏大的历史叙事。陇地自宋代以来逐渐衰落,到近代坐镇陕甘的左宗棠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慨叹,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激荡和沉浮。[2]今天的甘肃经历了一个千年的轮回,前甘肃省委书记苏荣做过下面的描述:“近千年间,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破坏,更兼有政治凋敝。”[3]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逐渐成为西北工业重地,两弹一星从这里发射,水利工程蓬勃兴起,古老的丝路文化等品牌成为神州翘楚。今天的文人还在沉浸于黄河哺育的文明,述说着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李氏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 可以肯定地说,当地政府和官员、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已经感到挖掘河西走廊沿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的必要性。笔者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西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看到,当地政府提出发展旅游业,为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开拓一条新路。该报告简略陈述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渭源莲峰山、漳县贵清山等自然景观,马家窑等国家和省级文物遗址,红色旅游资源,洮岷花儿、傩舞等民间传统,临洮、渭源、漳县的农家乐已经兴起。根据当地政府的初步构想,他们计划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遗址遗迹、生态旅游、以及新兴产业观摩为基本框架,利用既有有交通网络和物流网络以及凭借兰州大经济带区位优势,在十年间打造定西旅游品牌。现在的情况正如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地政府认识到,目前他们还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业的经济优势,这主要是由于基础建设还有一定距离,接待条件和接待能力不够,专业人才有待培育,旅游促销策略还没有出台。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商业投资者、民间社会、旅游服务部门等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和实际操作上,可以汲取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沿海的经验,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地投资者进入。要形成政府指导,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并使其受益是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