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绘 觉得天气越来越热了?因为小暑(7月7日)即将来临。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节至小暑,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三伏天”,连风也变得热浪滚滚。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是指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配合决定的。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如庚子、庚寅、庚辰……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一般头伏10天,中伏10天或者20天,末伏10天,合称“三伏”。 【物候】 古人同样将小暑划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初入小暑,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意,风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夏历的六月,正值小暑时节,由于过于炎热,连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当此时节,地面上热气蒸腾,老鹰也不愿下来活动,久久徘徊在清凉的高空中。 【民俗】 食新:在过去,民间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法。 吃饺子:小暑开始入伏,关于伏天的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吃藕: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禁忌】 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谚言:“小树西南风,三车勿动。”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 江南有小暑忌雷鸣的习俗,谚言:“小暑一声雷,倒转作黄梅。”意思是说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段时间。 【赏鉴】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独孤及(唐)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武元衡(唐)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养生】 平心静气:中医讲究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子就是这个道理,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少动多静: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此时,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 切勿赤膊: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小暑节气,太阳距地面较近,晴天空气中紫外线含量在一年当中是比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晒伤。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7月3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