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风俗如狂重此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谈端午节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 记者 梁永琳 参加讨论

    端午节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闻一多先生曾深情地说:“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在我国第一次将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首次来临之际,我们将怎样过好端午节?如何使端午节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民协副主席罗杨。
    问:在中国人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罗杨:其实端午节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不过,关于端午的起源自古就有很多争论。从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如果全面地考察端午和各种习俗,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古人的辟邪观念。虽然民间和典籍中有各种说法,如纪念屈原说,仿效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但只有辟邪说与历史更加吻合,它的发端应是战国时代。
    端午节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从名称、内容到象征意义都发生过很大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端午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等等。到了汉晋之际,人们才把凭吊屈原与端午节结合起来,並赋予了竞渡和吃粽子以丰富内涵和想象力。《续齐谐记》(南朝)第一次完整记录了粽子源于屈原的故事传说:屈原在端午日投汨罗江,楚人为哀悼他便每逢端午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以祭屈原,后来到了东汉光武年间,屈原显灵告诉人们:“竹筒粽子都被蛟龙偷走了,以后要缠上五色丝和楝树叶则可以辟邪。”人们按照屈原的嘱咐,形成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岁时杂记》中说:“五日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后以为拯屈原。”按照传说屈原投江之日百姓竭力营救他,最后则为他招魂。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源起不在屈原,而早于屈原,历史上的中国人民把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力量。
    问:那么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这些习俗的内容形式、内涵寓意又是什么?
    罗杨: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外,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而且内容多样、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刘禹锡在一首描写端午节竞渡的诗中曾写道“风俗如狂重此时”。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是辟邪与祈福方面。端午在夏历中是一年之阳的开始,春夏之交疾病与灾异都陡然多了起来。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的“恶月”,当时的人们也弄不清疾病增多的原因,也没有很好的防病除疫的办法,就借助他们可以信赖的巫术手段,祛病辟邪,求吉祈祥。客观地说,很多方法并非无效,有些还很“灵验”。比如说采药:古人认为端午之日采撷的药材有特别的功效;悬挂菖蒲、艾草:把这两种药材悬挂在房门上可祛病辟邪,菖蒲叶子本身像一把宝剑,艾草则可以做成“艾虎”和“艾人”,求得健康吉祥;饮药酒:喝雄黄酒、蒲酒等药酒以祛毒健身;洗药澡:用兰草或菖蒲、艾草泡水或煎水来洗浴以除疫;占验:如以端午是否有雨占卜今年的吉凶;辟邪佩饰:人们用五彩丝、五色缯、肚兜、绣球等小饰品以驱邪辟害等等。
    其二是怀念与纪念或曰祭祀方面。除前面说到的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外,还有很多地区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纪念不同的历史人物。比如江浙一带的部分地区沿袭本地古老传统,以端午节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此外,还有纪念介子推,纪念张天师,纪念钟馗,纪念黄巢多种说法。
    第三是团聚和娱乐等方面的。比如斗百草:白居易有诗:“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反映了斗草游戏的喜庆气氛;回娘家等:端午又称“女儿节”,包括把小闺女打扮漂亮和已嫁之女回娘家吃粽子,突出反映了传统节日的一个共同指向,即亲情团聚和天伦之乐;送扇子:夏季来临,互赠扇子互相祝愿。如此等等,可以看出端午节的风俗不胜枚举。当然这些习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和变化着,很多端午之初的风俗也在逐渐地淡化和退出。
    问: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自的内涵和自身特点,端午节的主要内涵和标志是什么?
    罗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它强烈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征。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一些共性,共性中又包含着个性。我们的节日都是对生命的颂歌。我们的节日都是对幸福的美好愿望和期盼。我们的节日都以人和家庭为主体。我们的节日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使人感到亲近自然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的节日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就端午节的文化精神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类与自然既和谐相处又主动调节的生活智慧;二是尊重一种舍身报国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三是崇尚一种刚正不阿如明月清风的道德人品。这正是数千年中华儒家文化所蕴育出的端午精神,也是为什么端午节曾经附丽过很多古人而最后最广泛地固定在屈原身上的原因。中华民族尊崇的是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中华文明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产生的崇高和伟大。
    问:我们知道端午节源于中国,它是一个民俗的节日也是一个民族的节日,2005年韩国的“端午江陵祭”被联合国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也曾引起国人哗然,您怎么看呢?
    罗杨:简单地说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韩国的端午“不吃粽子,不赛龙舟,也不纪念屈原”,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它的出现可以算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一种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现象。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随着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陆续传播到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习俗如吃粽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们一样。而韩国则发展为以“山神祭”为核心的节日。
    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文化的开放与国际交流的扩大,很多西方的节日为很多年轻人接受,也被商家炒作,像圣诞节、情人节都很有市场。现在我们自己的端午等传统节日放假了,是否可以改变西方节日喧宾夺主的状况?
    罗杨:端午节的放假表明我们国家的文化自觉和对民俗的尊重及保护,也为使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节日还受到市场的左右。比如在我国圣诞节和情人节都是不放假的,也没有列入中国人的节日中,它却在快速地升温,这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它,青年人喜欢它。据一次网上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居然有95%的人了解“圣诞节”,90%的人了解“情人节”,有55%的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表示出不够热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洋人的节好玩,中国的节仅仅就是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当代中国节日的形式和花样略显老套,这也说明我们自己的节日在传承中文化内涵在逐渐缺失。抽掉了应有的文化内涵,节日就会空洞无物,失去魅力。同时也说明我们自己宣传和教育不够。可以说,我们的节日不仅需要放假,还需要重建,需要文化的启迪和传统的衔接。
    问:端午这个被无数先人纪念和咏诵的传统节日,在当今有着何种的文化内涵或意义?现代人应以何种方式延续和传承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罗杨: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强的文化整合力,当然端午节也不例外。我们在继承端午传统习俗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社会在那些古老的节日习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后,节日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节日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传统节日的发展都有着纵向和横向的两条线索:纵向是本民族传统的传承,它带着民族的特色和血脉;横向的是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里,这是一个令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不能回避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是,不应让商家们把传统节日都办成旅游日、购物日、消费日及花钱日……而应该为端午注入更多的文化情感和文化风俗。这里就使人想到一个“谁来操办节日”的问题。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中央文明办不久前已把纪念端午节列入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中,并决定在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全国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日,我们要把端午节这一富有诗意的日子,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让我们已经有些淡去的端午情怀开出更加健康、灿烂的文化生命之花。(人民网记者 梁永琳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