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叶春生]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学苑出版社网站 叶春生 参加讨论

    在粤东客家地区,还有“三山国王游龙船”一俗。所谓“三山国王”,即红脸铁匠神、黑脸农夫神和白脸教书先生神。五月初四日,人们便把这三尊神像抬进祠堂,烧香礼拜,唱龙船歌,至初五日午时,把神像抬上龙船,罗伞彩旗,鼓乐相伴,游乡游河,至下游码头上岸,送神回宫。(汪玢玲,1999:74)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邪压境,祈求太平。
    另一项主要习俗就是吃粽子。其实,关于吃粽子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那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时候,将食物用叶子包裹扔到水里喂蛟龙,祈求图腾神的保护。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节日裹粽,则在夏至。夏至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中,比端午迟10天左右。可见荆楚一带原来是在夏至食粽的,南北朝以后才与屈原传说相结合,附会到吊祭忠魂上来。如前所述,早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已有“粽”字出现,而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不会超过东汉,可见粽子起源早于对屈原的悼念。
    粽子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状态的应是图腾祭时的筒粽,即米、豆等食品装进竹筒,用树叶塞住,煮熟,投入水中祭龙并供人食用。后随悼念屈原的传说从南方传到北方,改用黍米裹粽,称为“角黍”。晋代周处《风土记》注云:“角黍,以叶裹黍米,以象阴阳相包裹米未分散之象。”到了唐代,角黍加上各种馅料,包裹成不同形状,便成了各种形状的稻米粽。馅料有咸肉、豆沙、枣泥、火腿、虾米、香菇等;形状则有三角形、筒形、方形等。一般来说,端午前后吃的多是咸水粽,配以甜的馅料,形状以三角形、筒形为多;春节前后吃的多是咸的馅料,形状以方形、枕头形为常见。包裹的叶子也有讲究,甜的个头小多用芒草叶,咸的个头大多用栋叶。以栋叶包裹的肇庆“裹蒸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粤西、桂东地区的年粽,有几斤重乃至十几斤重一个的。另广州还有一种类似粽子的小吃叫“糯米鸡”,是用荷叶包裹糯米饭、鸡块、香菇等蒸成的,常年食用,不限于端午或春节。
    除此之外,较普遍的节俗还有挂菖蒲,焚艾叶,采百草为药,喝雄黄酒,洒雄黄酒等,都是为了防病驱邪。很多地方还有令儿童穿着印有“五毒”图案的衣服出来“赏午”的习惯,据说蛇、蜈蚣、蜘蛛、蟾蜍、壁虎等“五毒”虫害,端午之日都要“躲午”。把它们暴晒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它们现出原形,可以少害些人。苏北一带儿童端午要挂“百索儿”,以红丝线串铜钱或长命锁,挂在胸前,以祈福寿。女孩子则以自制的香包相赠,互相媲美。
    这些风俗五花八门,集中到一点,首先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从图腾崇拜到宗族崇拜再到先贤崇拜这根红线。开始祭龙神,是借传说中的龙能兴风作雨,令五谷丰登的理念表达“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的意向,后来悼念屈原也好,悼念越王勾践也好,伍子胥、介子推也好,不过是对宗族领袖和贤人的崇敬,实际就是一种爱国爱乡的情怀,所以才有这么深远的积淀。其次,这些节日活动都与农事季节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端午前后,正是双夏大忙的一个间歇,人们稍事娱乐休整后准备新一轮的苦干,而游龙、竞渡、赛歌、献艺等活动,正是人们交友联谊、加强团结、健身娱乐的好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再次,这些活动都已成为群众实际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做给人家看的,而是饮食娱乐、防病治病的需要,挂菖蒲、佩长命锁等除其象征意义之外,也反映了民众一定的审美情趣。正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积淀,才使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古老而充满了生机。
    三、韩国:从山神祭到端午祭
    韩国的端午祭是从山神祭发展而来的,原为新罗时代江陵一带农村祈祝丰收的庆典,并非全国性的节日,他们不划龙舟,也不吃粽子。最重头的节目是祭拜山神,打造车轮饼,用菖蒲水洗头,观看官奴假面剧,以及江陵农乐的各项活动。
    江陵端午祭的整个活动包括祭仪、演戏、游艺三大部分,其中祭仪最为复杂,祭礼有25种之多。祭祀活动从4月15日迎神活动开始,至5月7日送神,长达20多天,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演戏、竞技等。祭仪相当严格,大关岭国师城隍祭仪初献官为市长,奉安祭初献官由议长担当,迎神祭初献官为文化院长,还有朝奠祭、送神祭等,也分别由教育厅长、警察署长等各级长官担当。最古老的是巫俗祭仪,由女巫向神转达人的愿望,用歌舞来表达,既娱神又娱人。仪式分为18幕,有花歌巫祭、七星巫祭、世尊巫祭、不净巫祭等,均由女巫导引,群众参与,充满欢乐而又神秘的气氛,共祝村落安宁,渔农丰收。这些祭仪,往往结合江陵农乐一并进行,在全民的欢庆中引达高潮。
    民俗戏中最有特点的是官奴假面舞剧,巡回在各城隍堂演出,与观众逗乐,幽默谐趣,老少咸宜。其他民俗活动还有打造车轮饼,即把蒸熟的糯米饭锤打成糍粑,加馅料捏成车轮状,祭神并享用。打造工作由村中年轻力壮者进行,经常当众演示,围观者评头品足,或参与其中,亦一乐也。还有酿酒,也是家之必备的端午食品,制作方法与我国民间酿制糯米甜酒相似,其状貌品位酷似客家娘酒。称其为“浊酒”,据称是和日本的“清酒”相对而言。此外,他们还用菖蒲水洗头、沐浴,削制菖蒲发簪,意在辟邪、健身,其理念与我国相同;还有绘制午时符、端午扇等。竞技活动则有角力、投壶、抛石子、荡秋千等,各有固定的场所进行。最后一项叫“乱场”,实际是一种综合集市,有点像我国的庙会,每年都有一百多万人参加,主事者说,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江陵端午祭的时代意义之所在。我想,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