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不少网民对“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定名提出了意见,建议改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他们向文化部和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中国农业博物馆提出建议: 1968年元旦,正值“文革”反“四旧”高潮中,全国报纸报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辞海》中册2370页载:“夏历: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称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建国后采用‘公历’纪元,同时使用‘夏历’,这种历法现今也有人称之为‘农历’,但不尽确当。”他们的指出和建议是对的,主管部门应予接受并改正。 [2] 《郑州大何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宋兆麟编著《图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第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7月第1版。 [3] 原文如下:“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记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4] 《渊鉴类函》卷十八《岁时部七》:增《景龙文馆记》:“清明节,唐中宗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唐会要》卷八十三《休假》:“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至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还可参见:黄涛《清明节的起源、变迁与公假建议》,见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节日文化论文集》第44—64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张勃《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5] 《逸周书》及其《时训》篇的写作时代素来聚颂纷纭。《周书序》里说:“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辩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周公制十二月赋政之法,作《月令》。”认为《周月》、《时训》、《月令》等篇是周代的文书。也有人据焦竑《焦氏笔录》认为,《逸周书》中的《周月》、《时训》两篇所载历象和时令节气的安排,是太初(汉武帝年号)历中的现象,当作于汉武帝以后。还有人认为:“逸周书·时训解》每节的后半部分与诸书(按指《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大戴礼·夏小正》)有较大差异。……《时训解》的这种情况与讖纬之学有相通之处。……《时训》每节中的后半部分是汉人对先秦时令的训解。……写定时代当在东汉中晚期。”(周玉秀《〈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逸周书〉文献的变异与汉以后的整理》,中华书局2005年。) [6] 清·俞正燮《月令非周书论》,转引自杨宽《月令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第4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 《孝经纬》,见《纬书集成》上册第5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上册第101—102页,中华书局1989年5月第1版。 [9] 杨宽《月令考》,见《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第472页。 [10] 《孝经援神契》,见《纬书集成》上第5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月第1版。 [11] 以十二律配十二月,是阴阳五行家的学说。杨宽在其《月令考》中认为,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盖据《月令》为说。每个月配一个音:正月为太蔟,二月为夹钟,三月为姑洗,四月为仲吕,五月为蕤宾,六月为林钟,七月为夷则,八月为南吕,九月为无射,十月为应钟,十一月为黄钟,十二月为大吕。《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第485,4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第101页,中华书局1989年5月第1版。 [13] 杨宽《月令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第5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4] [宋]吴淑《事类赋注》卷二十五,第501页,中华书局1989年12月第1版。 [15] 董浩编注《苏州旧俗诗辑》第45—46页,苏州文联1963年10月油印本。 本文系2008年清明节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在绵山召开的“我们的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发表于《海峡文化遗产》(福建师大美术学院主办)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