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节物的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estival Specialties in Chinese Lunar New Year Days 陶立璠 TAO Lifan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Honorary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sian Folklore; Professor with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中国的春节尤其如此。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腊月廿三四的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历时月余,除夕和正月初一是节日的高潮。 春节来临时,人们要做各种准备,如购置年货,布置环境,准备节令食品,其中的许多东西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些实用的文化符号称之为“节物”,即过节不可缺少的事物。这些节物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它们的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多彩,正是这些节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期望和诉求。除旧布新、迎喜接福和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六畜兴旺是其主要内容。如果将这些节物罗列出来,足见民间信仰的力量和创造精神。 (一)门神诸像。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旧时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门神信仰中,神荼、郁垒是鼻祖。门神自古普及于中国大地,因此形成许多门神年画产地,如:河北武强。武强年画兴起于15世纪初叶,18世纪是它的全盛时期,每年中秋节以后,这里的画市十分热闹。山东潍坊杨家埠,以福禄寿喜门神为特色。此外,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等的门神都独具地方特色。冯骥才近年主编的21卷本《中国木板年画集成》中有不少门神画。 (二)春节对联。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如今的对联是桃符的变异。对联起源于桃符,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三)挂钱。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剪纸艺术。有“挂签”、“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等,西北地区叫“散钱子”。挂钱有几千年的历史,贴挂钱是北方民间春节的一大习俗。新春佳节,挂钱与对联配着贴,一表示祝福,吉祥如意,二象征着富有,即有钱的意思。 (四)新春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题材丰富多样,宋代《四美图》是古代年画的代表作,精心描绘了4个盛装的仕女。人物皆身着襦裙,头戴花冠,肩有披帛,手执绣物,细腰纤手,体态婀娜。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中国年画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县寒亭;南方是四川绵竹以及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产量和制作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范围也很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