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这样过中秋:月饼都是自己做 老北京怎么过中秋?说实话,这个话题我都不爱说了。确实有些仪式性的东西,但都很简单,也就是吃月饼,拜兔爷。 月饼一般家庭都是自己做,一层面饼,放一层果料和糖,摞上3-4层,上锅蒸,吃的时候切开,这叫团圆饼,全家都得吃,如果有人在外地没回来,要切下来一块儿给留着。至于自来红、自来白,那是礼品,送人时才会买,就是图那包装好看,普通人不吃。 拜兔爷是晚上由主妇来主祭,所谓“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再有就是徒弟要给师傅送礼,所谓“三节两寿”,“三节”是春节、端午和中秋,“两寿”是师傅和师娘的生日,这是做人起码的礼节。过去学艺的期限是“三年零一节”,所以中秋节这天有不少徒弟正式出师。 过去也没放假这一说,最多是学生下午能早点放学,老北京到中秋时,蔬菜基本就都没了,只剩下小白菜,但就是那么一块儿果料面饼,就足以给人以节日的氛围,大家都盼着这一天。原因很简单:没有高山不显平地,不拿着麻秆不知道什么是狼。平时只有窝头吃,你当然觉得月饼香了。 老北京也就“三节”能见点荤腥,所以大家特别珍惜。过去一家要是不过节,邻居都会笑话,说这家主妇不会过日子。所以再穷也要把节过好,一年省吃俭用,过节的钱是一定要准备好。但就算过节能吃点好的,和现在也没法比,以我家为例,春节就是蒸两缸馒头放屋外,一直吃到元宵节,都冻裂了,馏一下还得吃。 老前门的风采已逝 我在老前门大街待了6年,重建后我回去看过,不太认识了。 1946年物价飞涨,买东西大家都不用钱,租房都按几袋面、几匹布论,那时前门大街上倒闭的买卖太多了,不过也总有新店开张,特别是南方人来的多,他们会做生意。 老前门大街的乞丐也排班,每周几谁来,都是固定的,买卖家儿事先会准备好零钱,不然他就在你门前折腾,自己把腮帮子钉你门槛上,你还怎么做生意? 老前门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有传统中式建筑,也有西洋建筑,大家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比如廊坊头条有家掸子铺,四层楼,居然只有一间门脸,在当时也算“地标”了。这种高低不齐的错落感,让人觉得很亲切,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可能都找不到建筑样式、建筑材料全一样的商业街。 一提起老北京商业文化,很多人都会说“吆喝”,其实它被艺术化了,像侯宝林相声里说的那些,并不是真实的生活,那里面把香椿和大白菜都吆喝在一起了,过去这两种菜分季节,根本不可能见面。 临解放前,人们生活艰难,但我在店里看铺,老板准备了充足的食物,所以过得挺好,而且店里也暖和。不像在家,炉子临睡前要搬出去,只能暖一下房,晚上仍然很冷,只能多盖被子,或挤在一起取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