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的人表示中国人的人气都在“过年”中体现出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调查中,65.2%的人表示会在过年时给新的一年制定计划。 在北京工作的安徽籍青年小何,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回家一趟开销太大了,想混出个‘人样儿’再回家。我现在就是人们说的‘蚁族’吧,在现实的社会中摸爬滚打。一直在迷茫,一直在痛苦,一直在奋斗。” 他最近把QQ空间的背景音乐换成了《恭喜发财》。“小时候一到过年满大街都在放这首歌,听着这么喜庆的歌,觉得自己就在过年了。”腊月二十八上午,他上街买了副对联和窗花,贴在租来的房子里,“祈盼新的一年顺心如意,希望家人放心、开心,希望我和她能有幸福的未来。”下午,他洗了个澡,去理发店做了个新发型。看到自己崭新的形象,他觉得浑身充满了朝气。“让自己有点精神气儿,奋斗起来也更有劲儿。有再多痛苦和迷茫,也是过去的事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会好好规划,不会虚度。” “过年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万建中说,大家之所以这么看重过年,就是因为这是除旧迎新的时候。把旧的除掉,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迎接新年到来。不管什么人,总是认为新的一年比旧的一年要好,总会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普遍拥有的积极的生存智慧。 调查中,61.0%的人表示中国人的人气和精神气都在“过年”中体现出来了。 李汉秋说,年终岁首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也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希望之时。连绵几千年的中国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一方面是丰衣足食。这在习俗上表现为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有鱼,正月初一要吃年糕,祈望年年富裕有余,一年更比一年高。另一方面是团圆平安、和谐吉祥。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尊老爱幼,互致祝贺;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放鞭炮、逛庙会,充盈着求吉迎祥、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年俗文化心理的以上两个方面,可以分别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万建中认为,过年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学者、社会精英,在这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尽量营造过年的气氛,为老百姓过年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让春运返乡的人在路途中更舒适一些。媒体要营造更浓郁的过年气氛,政府可以敦促商业系统准备更丰富的年货,还应该推动更多传统习俗活动的开展。 李素菊在国外过了4个春节。她感到,过年对海外华人的号召力非常强,即使是不太熟悉的人,都要聚在一起过年。很多外国人也在通过这个节日了解中国。过年是宣传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别好的形式。 最近几年,李素菊每年都会组织社工在社区宣传节日文化,足迹遍布北京东城、西城、朝阳各大社区。他们会在社区宣讲春节文化的历史、渊源,还会组织一些互动游戏。很多人参加完活动都感叹,传统文化原来还有这么多内容。 参加这些活动的,很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的记性通常特别好,社工宣讲完提出问题,孩子们总能很快回答出来。他们还做了一棵祈福树,让大家写下对新的一年的愿望祝福。李素菊发现,孩子们写下的期待,不仅仅是祝福自己,更多的是为父母、亲人、朋友、国家而祝福。他们的真诚愿望,体现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是让她非常感动,并感觉到未来充满了希望。 调查中,43.4%的人说,“过年”是“新的开始,新的计划”;41.5%的人表示“过年”是“对未来的祝福和憧憬”。 本报记者 黄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