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代中秋节开始兴盛 宋代中秋节已经过得很热闹。其主要活动是唐代赏月宴饮习俗的延续。孟元老在南宋所写的《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其中卷八“中秋”条下记载:
看这段描写,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的热闹程度已经达到极致,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 宋代中秋节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它跟唐代中秋节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夜晚宴饮赏月,宋代则是全天都过节,中午就纵情饮酒;二是唐代中秋节活动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层家庭,唐朝中后期一般百姓开始参与,但并没到踊跃、热衷的程度。这说明宋代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节日了。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上文所记北宋习俗类似,也同样热闹,但增记了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说明此时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宋代也有很多吟咏中秋月色的诗词。特别是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宋词》中收有中秋词210首,其中标有“中秋”字样的178首,标有“月夕”的3首,没有题序的中秋词29首。中秋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月色、思乡、思亲,其中常提到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在思想格调上,“清奇高旷,感悟人生、探索宇宙是其总的趋向。”[6], 苏轼有中秋词三首,都是名作,其中《水调歌头》最为脍炙人口。苏轼在此诗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苏轼是在中秋痛饮美酒之后,对月而作此诗。词的下半部分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拟,最后祝愿身处异地的亲人平安,终能团聚,这与自唐以来由月圆联系人间团圆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也在思想上与中秋节的团圆习俗相通。 宋代中秋节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习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年少女对月祝祷、许愿。据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颜如皓月。”这里说京城的赏月聚会,跟其他地方不一样。这句话说明拜月是在赏月活动中发生的事,不是像后世那样专门搞的拜月仪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仪式。宋代诗人刘辰翁有诗《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有“笑他拜月不曾圆”一句。这首诗写中秋节下雨,雨后天上阴云不散,看不到月亮,儿女要拜月而不能。按以上记载,宋时祭月与后世颇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明清以后男不拜月,而以成年妇女为主;二是这时拜月仪式比较简略,没有准备食物做供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