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强调团圆,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很有意义。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人们会发现,原来传统节日这么有意思。9月14日,70岁的王作楫老先生将度过人生中的第70个中秋节。 “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个中秋节的意义非同寻常。”这位自幼对北京民俗熟稔的著名民俗学家感慨,“终于在有生之年等来了这一天!我相信传统节日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2007年11月9日,经过民意调查和专家调研,国务院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今年清明、端午放假后,9月14日,人们又迎来了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3亿国人终于可以在中秋这天完全舒展身心,与家人团聚,享受浓浓的亲情。 中秋放假自古有之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据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介绍,中秋节放假并非现在独创,而是自古有之。《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中秋放假一天,以后的朝代一直沿袭。“但元朝例外,从《元典章》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中秋没有放假。不放假的原因,可能因为中秋聚会多在晚上,掌握政权的蒙古人听不懂汉话,担心汉人聚会谋反,所以干脆就不放假了。” 清明、端午和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从动议到实行经历了四年。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透露出了重要信息: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具体涉及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并增加中秋、清明等法定节假日。此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几次人代会上都提出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在2007年的政协大会期间,百余名港澳委员联名发起提案,建议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假期。 其间,中国民俗学会牵头,由中国人民大学黄涛、北京大学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萧放、中国民俗学会专家陈连山等学者承担的“关于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研报告”提交中央有关部门。报告对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放假安排提出了具体建议。 萧放负责调研报告中的中秋节部分。“主要是收集古代一些与中秋节有关的习俗资料,强调中秋的来源。”他在调研报告中称:中秋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服务与调节功能,这种功能是国庆长假不能替代的。建议以政府的名义恢复中秋节秋季大节的社会地位,将“中秋长假”定为法定假日。 萧放认为,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情感、价值观、伦理观念,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应该得到重视。“就中秋节来说,它是强调团圆的,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对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都发掘出来,我们会发现,原来传统节日这么有意思。” 让萧放欣慰的是,国务院终于顺从民意,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使日渐式微的传统节日重新绽放它的美丽。虽然放假的时间和他当初的构想有一定差距,但他依然欢欣。据他透露,文化部目前准备做一套节日志,每个重要节日都要搞调研,以发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在两年前,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春节已经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这说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 第一个中秋假期,让人充满期待。来自贵州的刘先生,从十七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留京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他一直没有回家过中秋。“爸爸去世后,妈妈一直在生病。我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看望妈妈。今年中秋假期,我想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家,月是故乡明嘛。”他向单位请了五天假,准备在家多呆几天。 28岁的曹新则忙着在中秋节相亲。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后仍单身,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安排在中秋节见面。“中秋节嘛,大家觉得聚聚比较自然,而且气氛比较好。”他打算去北京的后海酒吧街赏月。 在这个中秋节,许多人因为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将告别唐代诗人李白当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