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的人认为拜年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认为短信等方式拜年只应是辅助手段,未必社会进步,就一定要否定传统。许多地方都保留了非常传统的节庆方式。我在台湾看到的情况,也是除夕前的“全岛大堵车”,因为在城市居留的人们都要回乡祭祖,家族团聚,可知传统依然。如何保存这一份温馨的礼仪习俗,而不端赖新技术手段继续淡化这一份浓郁的亲情,恐怕也是转型期的中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面临的一种抉择吧:是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还是越来越缺失自我? 过年拜年的核心是人伦亲情 光明网调查显示,64.9%的网友更喜欢在家里吃年夜饭,自己动手,一家人其乐融融;26.6%的网友表示,年夜饭在哪儿吃都一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热闹。这是一个好现象,表明大家都还重视亲人团聚。 过年是一年之中最富有人伦亲情的节日。中国社会自打清朝灭亡以后,社会兴起“团拜”,等于茶话会,省略繁文缛节,更非仅仅吃喝应酬,风气为之一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如果时间足够,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做年糕什么的,都是不太费事,但很能凝聚亲情的好方式。可惜现在人们都忙着趁长假外出旅游,至少旅行社都在这么忽悠。如果能够陪同老人,不妨看作节俗改良,但若把老人丢在家中,自个一通“畅游”,那就“革”了中国年俗的“命”了。现在“压岁钱”也滥了,不知其义,只知散钱。我以为限制在近亲中间,长辈适当给一些,并且借此指导孩子如何花销理财,还是可以的。至于有些地方拿“拜年”说事儿,以此作为变相的行贿手段,那就完全是对“拜年”的歪曲。 今人交往极多,不可能都要亲自登门拜年。所以手机短信、电话问候越来越多,连贺卡都省略不计了。也算是一种互道祝福、密切联系的手段吧。但是不住一起的父母长辈,还是应该亲自看望的好。平时工作忙,不能常回家看看,过年这样的隆重节日,总该和家人团聚一下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