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褚建芳]制造传统*——关于傣族泼水节及其相关新年话语的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开放时代 2010年第2期 褚建芳 参加讨论

    二、佛教新年与泼水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以公元前544年佛佗涅槃之年为佛历纪元的开始。而对“佛佗涅槃”日的确切日期,汉语文献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元代以后,为了统一,中国汉传佛教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佛涅槃日,与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分开;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东南亚各国则把佛的诞生、成道和涅槃三者合一,统一定在公历5月的月圆日来做纪念。{9}这个“三圣合一”的日子现在被称为“卫塞节”(Vesak),有时也被称为“佛诞节”。这就是佛历新年。公历5月大致相当于傣历的七月,从时间上看,这个佛历新年与泼水节所在的傣历六月有一个月左右的间隔。这是由于基于教义和精英理解的“官方”佛教与基于民间普通信徒的“实践”佛教在对待佛教节日时是不同的。因而,正如我们随后即将看到的,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佛诞节:“民间”早已存在的泼水节和1954年以后才得到统一确定的“官方”的卫塞节。两者恰恰相隔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此外,关于傣历和佛历,历来存在混淆。例如,王懿之虽然承认傣历与佛历并不相同,却认为傣历俗称“佛历”,泰国、缅甸等国和中国边疆傣族地区一到佛历(即傣历)新年就单独举行盛大的泼水节活动{10}。这一混淆在下面这段关于泼水节来历的描述中显得更为突出:
    关于佛诞节“泼水节”的日期,原是为佛历六月(据佛经记载,佛历是以佛主涅槃年6月15日为佛历元年的)。我国汉族过去是在夏历四月初八,日本是公历4月8日,蒙、藏族是4月15日,我省傣族是在公历四月中旬。{11}
    这里的 “佛历六月”显然并非佛历的六月,也不是公历的六月,而是被“俗称”为佛历的傣历的六月。因为正如王懿之在这段话最后指出的,云南傣族的泼水节“是在公历四月中旬”举行。从时间上看,“公历四月”恰恰相当于傣历的六月。
    于是,我们看到,在前引诸文献中被视为“傣历新年”的泼水节与作为佛教新年而被傣族民间庆祝的佛诞节同在一个时间。因而,前述人们在谈到泼水节时所说的“傣历新年”其实应该是傣族民间的佛教新年。《佛光大辞典》曾提到斯里兰卡最重要的新年庆典“僧迦罗底”(){12}。从名称上看,该庆典就是本文随后即将谈到的傣族对泼水节的称谓“桑间”(){13};从时间上看,该节在阳历的四月十三日举行,相当于傣历的六月中旬,与泼水节时间相同;从内容上看,该节基本是佛教内容,属于佛教新年。所以,泼水节之所以被视为“新年”,其实是因为其来源于佛教新年“僧伽罗底”。
    可见,关于佛历纪元和卫塞节的统一规定造成了东南亚上座部佛教中两种形式的新年:一个是民间“实践宗教”中被等同于佛诞庆典浴佛节的泼水节,在公历4月(傣历六月)举行;一个是佛教“官方”举行的“三期同一庆”的卫塞节,在公历5月(傣历七月)的月圆日举行。由于两种佛教新年庆典同时存在于现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于是,就中国傣族而言,前者被视为傣历新年,后者被视为唯一的佛教新年——佛历新年。
    然而,为什么浴佛节在所有信仰佛教的地区均有存在,却只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中国傣族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才有泼水节?我认为,这是因为浴佛节和泼水节并不完全等同。一方面,正如田汝康{14}和我{15}通过田野研究所发现的,浴佛只是泼水节诸多活动之一,并不等同于泼水节本身;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汉传佛教以及其他佛教地区和人群中可以见到的,浴佛节并不一定泼水。况且从名称上看,泼水节也不是纯粹的佛教节日浴佛节。
    泼水节在傣语中又叫“桑间”、“尚罕”、“桑罕”,或“尚毽”,{16}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语言中被称为“宋干”,在缅甸语言中被称为“摩诃丁键”{17}。从发音上看,这些称谓其实是同一个词。张建章认为,该词系巴利语,意思是“过年”,源于佛经故事《浴佛节的来由》,并以佛的化身“桑间”为浴佛节的代称{18}。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确切,因为“桑间”诸词的起源要比佛教更早。事实上,这些称谓来自于梵文“”,也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僧迦罗底”,意思是“大过渡”、“大转移”,表示太阳在黄道上进入下一“宫”。此外,该词常常被用于经文中,表示“至”、“去”、“迁(入法界品)”的意思。正如前面指出的,“桑间”节与浴佛节在日期上相近,于是,在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信徒中,原本表示天文历法季节更替的节日便被视为等同于浴佛节的“新年”。
    事实上,“泼水节”并非东南亚和中国傣族人群对这一节日的自称,而是别的族群对这一节日的他称。{19}这表明,一方面,“泼水节”这样的称谓并非本土性的概念,而是外来的;另一方面,泼水作为标志性的习俗活动,可能有着佛教以外的来源。我认为,前述学者和研究之所以把泼水节误认为傣历新年,是由于他们把泼水节作为一个单一同质的原生性(primordial)概念和事实来加以看待的结果。若从其内容及功能之来源和衍变看,泼水节并非单一同质的节日。
    关于泼水节的来源,有人认为,该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在这个节日里,婆罗门教徒要到河边沐浴,以洗去身上的罪恶。而年纪老迈者无力亲自到河边沐浴,只好靠子女和亲友挑水回去,为他们泼水赎罪。{20}婆罗门教徒还认为泼水节是帝释天神降临人间考察凡人善恶的日子。据传说,帝释天神下凡时所骑的坐骑和手中所拿的物品每年都不相同。人们便根据这些情况来预测当年农业的收成状况及其运气。在宣布预测情况之后,婆罗门信徒就开始互相泼水嬉戏,场面热烈奔放。据说这有助于降雨。今天,印度仍有洒水节和到圣河沐浴洗罪的习俗。{21}泼水节最先由印度传到缅甸,然后再传到泰国和老挝,后来传到中国云南傣族地区{22}。
    然而,为何起源于印度的泼水沐浴习俗在印度本土仅以洒红节(又叫好利节)和圣河沐浴的形式有零星保留,{23}却未发展成以泼水为特色的“泼水节”?{24}而且,洒红节中,用来相互浇洒的并非泼水节所用的清水,而是象征鲜血的红色的水{25}。此外,婆罗门教徒泼水赎罪的对象是年纪老迈的人,而泼水节中泼与被泼最初往往发生在年轻力壮的“异性”之间{26}。显然,泼水节还有着别的来源。尚衍斌曾经考证指出,泼水节起源于古代伊朗人民庆贺雨降旱退的一种仪式。{27}然而,他的解释无法回答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与来自古伊朗的“胡寒泼戏”在时间、内容和信仰方面的巨大差异问题。
    《中国风俗辞典》在谈到泼水节时提到两个节日,一为流行于东南亚和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节日,又称“浴佛节”;二为流行于中国东北额尔古纳河和根河流域的“柳条节”,是中国部分汉族和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日举行{28}。除了时间不同以及没有浴佛拜佛的成分以外,这个“柳条节”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都与泼水节相似,即都以消灾祈福、泼水娱乐为主,而且都发生在季节更替转换的时候。
    与之相关,艾菊红把泼水节与中国古代的上巳节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概括起来,这种相似性有以下三点:二者都发生在干季向雨季转化交替的仲春时候;二者都以水为核心,以泼水或沐浴来洁净去污、消灾纳福;二者都有祈求风调雨顺、繁衍子嗣(两性交往)的习俗与信仰。{29}
    上述关于柳条节和上巳节的描述为我们理解佛教传入以前中国傣族地区最初的“泼水”习俗提供了启示,即中国傣族地区的泼水习俗最初可能是在季节转换之际,人们求雨祈福的仪式活动。
    此前,我曾详细描述过有关泼水节来源的两个传说。这两个传说的共同情节是:有两个神圣人物,一个是佛,一个是本土首领;他们之间发生竞争,佛胜而本土首领失败;后来人们既要纪念佛,也要纪念本土首领{30}。上述传说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变体形式,其中最多的是魔王和七个妻子的故事{31},有的还把本土首领说成是汉族道教中的领袖人物——太上老君{32}。在这些变体中,上述共同情节都基本存在{33},反映了佛教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同当地本土权威力量的斗争和融合{34},表明除了佛教节日外,泼水节还有着本土性的起源。
    首先,在泼水节中有着很显著的“求雨”因素,泰国甚至称之为“求雨节”{35},而泼水节中的泼水被认为是表示友好和祝福的意思。其次,许多有关傣族的文献认为,傣族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古“越人”,即“百越”族群。百越族群经过后来的辗转迁徙,遂到达现在各地,形成中国的壮、傣、布依等族以及缅、泰、老(挝)、越(南)等地的“壮泰”各族。即便不承认傣族迁徙说的学者,也承认傣族属于古越人,同汉人具有密切的联系。{36}因而,傣族地区早期的“泼水”习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上巳节和柳条节可能有着相同的渊源。据此,尽管还需要用进一步的史料来确证,我们现在至少可以推测,东南亚和中国傣族地区的泼水习俗最初是一种在季节更替转换之季举行的求雨祈福仪式,其内容、形式和目的在现在的泼水节中仍有保留。由是观之,被视为“傣历新年”的泼水节既来源于佛教新年庆典桑间节,又来源于本土性的泼水求雨祈福习俗。由于时间上的接近,在僧侣这一传统傣族社会之权威力量和知识垄断者的附会与宣传下,两大来源结合在一起,被制造成了傣族新年,继而被视为傣历新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