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专稿]莫让中秋节变成月饼节——民俗学家称,要重新找寻中秋节的文化符号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南方日报 2008年09月11日 专题撰文:本报记 参加讨论

    

    
  87版《红楼梦》过中秋的剧照。有人说曹雪芹的前80回《红楼梦》,始于中秋,终于中秋。  资料图片
  宋徽宗著名的瘦金体名帖《闰中秋月诗帖》
  民国10年美孚行广告画《唐明皇中秋夜游月宫图》。有人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中秋夜。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荡气回肠,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阔达悠远,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潇洒不羁……千年以来,中秋节的同一轮圆月,激发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多少种浪漫情思与瑰丽遐想?
    
    9月13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国家六部委联合在南京举行“我们的节日——中国·江苏首届中秋民俗节”,冯骥才等专家呼吁现代人重新找寻中秋节的文化符号,在月满人圆的一天,体味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节日的深邃内涵。
    
    随着传统节日原有文化内涵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今年国家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假日,国内民俗专家纷纷倡议寻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符码”:清明节应是快乐节、端午节找回“龙的精神”等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中秋节,民俗学家却在四处奔走疾呼:莫让中秋节变成月饼节!民俗学家刘锡诚撰文称,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都“面临着从简化到断档的危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节日总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中秋节的心灵震撼应来自于何处?民俗学家指出了中秋节的三种表情。
    

    表情一:丰收祭祀之节
    
    中国古代讲求人的起居作息要严格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节气阴阳消长的变化,而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与农耕社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据此民俗专家提出,中秋节首先应该是一个体味丰收的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很可能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有关。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人们对于土地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王来华说,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民俗专家告诉记者,至今在台湾农村,中秋节依然保存着祭拜土地公的习俗,他们还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以表对土地神的祭祀之情。另外在台湾南部也有于中秋节祭拜树王公的习惯。
    
    表情二:团圆喜庆之节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说,中秋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包含内容很丰富,但这些年只吃几块月饼了事。“从物质角度,传统上不只吃月饼,还吃很多秋季水果;从社会关系角度,中秋节象征着团圆,是中国家庭幸福的标志;从文学欣赏和审美活动角度,中秋代表了生活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学者徐城北感慨地回顾小时候过中秋的场面:过去,中秋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有不少礼俗,如全家团圆吃月饼,妇女拜月许愿,孩子们则到一些市场去买兔儿爷等小玩意和风味小吃。戏园子里会演一些应节戏,如讲牛郎织女团聚的《天河配》以及姑嫂拜月的《拜月记》等。“那时节日的气氛是很浓厚的,也有很多乐趣。现在,这些民俗的东西都没了,只剩下月饼了。”
    
    历史上,中秋节在宋代社会曾达到鼎盛,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达旦,玩月游人,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中秋节之际,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
    
    月满人圆之夜,古人如何度过?或许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母先带领一干女客焚香拜月,一时间“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之后,贾母因见月至中天便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遂带领众人赏桂花、吹笛;最后,领着众人玩起击鼓行桂花令的游戏,“贾母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徐城北认为,其实中秋过的就是那浓浓的团圆气氛,现在大家都住高楼,彼此不相往来,缺少了那种街坊邻居一起过节的热闹景象。他建议在城市的大型社区搞些联欢活动,现在大家庭很少,让这些“小家庭”聚集在一起,烘托节日气氛。
    
    表情三:诗意浪漫之节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著名民俗学家高丙中告诉记者,中秋节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赏月,然后扩散到民间,文人雅士吟风弄月弥漫着浪漫的情调。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宋人又与唐人不同,赏月时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
    
    无论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样面对一轮满月皓空,都激荡出诗人内心无穷飘逸奔放的浪漫情思。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比如嫦娥奔月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庆祝中秋的仪式里,还保留着与爱情有关的元素,如苗族的中秋民俗“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 
    
    来源: 南方日报   2008年09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