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陶立璠]《西和乞巧歌》留给我们的宝贵记忆(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学博客 2013-08-08 19:1 陶立璠 参加讨论

    《西和乞巧歌》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在乞巧活动中,就是在平时,妇女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一个“巧”字上。认为巧女、巧媳妇不仅是妇女的本分,而且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所以未出嫁的闺女,特别热心于乞巧活动,求容貌、求心灵手巧,就此创造了令人震撼的西和乞巧仪式文化。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卜巧、照巧、送巧等一系列完整的仪式,均由“巧”而发,寄托了妇女们对巧娘娘的崇拜,希望巧娘娘神灵能关顾自己,为未卜的前途设下光明的前景。《西和乞巧歌》收录了大量的乞巧歌词,这些歌词不外乎对妇女“女红”手艺的向往和追捧。至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和对巧媳妇的评价标准一是针线,二是茶饭。在甘肃有些农村,新媳妇过门三天要为公婆做一顿饭,叫做“试刀面”,以此测试新娘的茶饭功夫。这就不难理解乞巧歌中为什么不停地歌颂妇女的绣工。
    头上的豆儿脚下的瓜,
    姊妹坐下来扎花。
    扎花要扎扣线哩,
    扎下的花儿动弹哩。
    扎花要扎金绛哩,
    要扎两只鸳鸯哩。
    扎花要扎老金黄,
    菊花落了一衣裳。
    扎花要扎麻叶哩,
    要扎十朵莲花哩。
    十朵莲花九朵开,
    将有一朵没开开,
    放到院里风吹开。
    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西和妇女心目中的巧,主要是心灵手巧。而乞巧无疑是七夕活动的主题。乞巧歌的曲调都是轻松欢畅的。每唱一段都以副歌“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结尾,只有在这时,乞巧活动才变得庄严、肃穆而又感人。笔者曾两次考察西和的乞巧活动。即便是在今天,女孩子们参加乞巧活动,演唱乞巧歌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还是那样专注和认真,特别是送巧的场面更加感人,有的女孩子甚至哭得晕过去。这说明对于一个未出嫁的少女来说,乞巧的心情古今是相通的,表达的方式是一致的。
    《西和乞巧歌》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文本,它不仅使西和的乞巧活动有了文献依据,而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歌》的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歌是一种流动的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今天当我们再次收集西河乃至陇南地区的乞巧歌时,历史绝不会重现。所以赵殿举先生的采风活动给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很多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