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虎年是草根春晚元年?能否撼动央视春晚的地位?(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新闻网 2010-02-10 14:3 记者 赵凤兰 参加讨论

    商业包裹下的草根春晚能走多远
    然而,这些一哄而上的草根春晚,真能带给观众一台精彩节目吗?真如他们号称的那样能从央视春晚那里分得一杯羹吗?抑或他们只是自娱自乐?山寨春晚究竟能走多远?是否终将沦为文化泡沫?
    毋庸置疑,目前山寨春晚的节目质量和水平还未能尽如人意,反讽、批判、解构等山寨文化元素也没有太多体现。娱乐策划人田金双认为,大部分山寨春晚都在舍本逐末,变成恶俗的商业炒作秀。民间春晚变成了一场民间话语权的争夺和商业行为,难掩投机实质,都在自我伤害着品质和品牌。实际上,在这些号称“春晚”的节目中,有的慕春晚之衔,行嘲讽之实;有的顶草根之名,暗渡商业之惠。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民间春晚”带来的是浓浓的商业味道,包括元旦期间京城某大型商业中心的选秀,实质都是文化公司在背后力挺。老孟在台前张罗,办公场地、演出场所及演艺人员的相关费用却由赞助公司兜底埋单。老孟自信地认为今年亏本的可能性不大,“赚个100万元倒有可能”。
    “北漂春晚”也不是“吃素”的。拥有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石文军也够精明,他早已瞅准了“北漂春晚”背后的商机,并准备将其做成品牌。因此,为筹备首届“北漂春晚”,他不惜花血本倒贴着干,目的是放长线钓大鱼。他的文化公司估计日后将指望着“北漂”二字吃饭,除了做晚会外,他还创办了自己的“北漂文化网”,将来还准备筹拍“北漂”题材的电视剧。
    而去年在全国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中原山寨春晚”,近来也被鸟枪换炮。当地一家知名电视台的高调介入,让这个原本纯草根的民间春晚出现了官方的身影,招牌也变成了中规中矩的“‘老家是河南’2010年百姓迎春大联欢”。
    草根春晚走商业路线,这不禁让人怀疑,组织者到底意在利益还是意在艺术联欢?若是为自己谋利,还有多少草根性可言?更何况草根春晚从一出世起就惹上了动机不纯的嫌疑。在很多人看来,“春晚”两个字就是一棵摇钱树。无怪乎有网友打趣说:“哥看的不是春晚,是炒作。”
    有评论人士指出,各地方电视台和草根阶层之所以一窝蜂地办春晚,除了想为观众奉献一台花样翻新的演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春晚”二字背后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就拿央视春晚来说,不少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搭乘春晚这趟“顺风车”,在4个小时的时间里,利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做广告。草根春晚所看重的正是这种诱人的“春晚经济”,虽不能与央视春晚的吸金力相媲美,但央视吃大鱼大肉,草根春晚吃点萝卜咸菜还是可以的。
    赞助商的顺风炒作,草根演员的成名幻想,媒体的热炒和猛捧,让原本原生态的草根汇聚在“山寨”的旗号下,汇集了太多和“过年”“春晚”无关的元素。如此,商业包裹下的“草根春晚”究竟能走多远?
    对此,肖复兴坦言,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存有商机,草根春晚受商家青睐不是坏事,只要金钱欲不过于膨胀就好。李道新则认为,草根春晚能走多远与参与者的素质和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坚守有关,不能突破价值观和道德的底线,如果过多地被金钱包裹,势必会让欢呼草根的观众失望。“‘处江湖之远’并不意味着可以率性、胡来,还应保有操守。”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则认为,山寨春晚节目的制作质量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即便粗糙,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而在陶东风看来,遍地开花的“春晚现象”是民间文化诉求的一种表现,也是对某些垄断性强权力量的反驳和消解,它的意义在于为民众的参与欲望和文化表达提供了可能,不必过于苛求质量。
    去年,新华社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山寨春晚”冲击波》的文章,肯定山寨春晚是“百姓嘉年华”,并且给山寨文化冠以“俗文化”的名称。有评论人士认为,山寨春晚彰显了一种更为宽容和多元生活方式的诞生,是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复活和体现。在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的今天,人们已不再单纯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某种植入式的文化理念,而愿意更自主地选择和参与互动性强的文化消费活动,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心理暗示下,山寨春晚应运而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草根性”是山寨春晚的魅力所在,也是草根文化之所以能在抄袭与模仿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并能以星火燎原之势得到民间消费者和大多数网民热烈追捧和欢迎的原因。尽管草根春晚在发展雏形期还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但应该看到,目前山寨春晚表现出的精彩创意和大胆设想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是草根话语权获得彰显的标志。“人们在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中,需要搞笑、宣泄和放松。山寨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缓解了压力。面对山寨春晚,应该少些打压和质疑,多些包容和理解。”一位网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可以设想,如果山寨春晚、山寨文化能够走出单纯的模仿,发挥创意,支持创新,摈弃其消极低俗的一面,将民众智慧巧妙结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发民间创造力,并能与主流春晚并行不悖地在各自的平台空间发挥应有的娱乐效应,将是国人之福,春节之幸。(来源:中国文化报;本报记者 赵凤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