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覃琮]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覃琮 参加讨论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传承氛围由盛转衰,传统的家族传承机制发生了裂变,史诗传唱的内容和场合不断缩减。史诗传承的濒危状况,促发了史诗的传承由过去在民间社会的“自生自灭”到如今在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书写型”传承人的觉醒和推动下,开始有意识地维护、保护、传承史诗及史诗文化。作为布努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密洛陀史诗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及其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甚至决定布努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我。
     关键词:布努瑶;密洛陀史诗;活态传承;蓝永红
     作者简介:覃琮(1974~),壮族,广西大化县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史诗,与西方的荷马史诗等经典作品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千百年来通过口耳相传,把史诗与当地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承机制,至今仍活在当下,是一种“活态传承”。“活态传承”意味着史诗必须具有鲜活的文化形态和活的文化传承人。前者,是指史诗须是广传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基础或爱好者基础,简单说就是必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后者,指的是已成体系或初成体系的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龄段人员的“一群”传承人,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历历可数的、尚在世的传承人。二者缺一不可,才能保持史诗的“活态传承”状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布努瑶的密洛陀史诗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希望通过密洛陀来了解这个数百年来偏安于桂西一隅的瑶族支系,他们探讨了密洛陀史诗的创世特点、思想内涵、语言、美学特征、哲学意蕴、自然文化观、医学价值等内容。不过,受制于语言障碍和田野调查的局限,绝大多数学者是以各个汉译本为文本进行解读,鲜有学者能够进入布努瑶的聚居地特别是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查,加上研究力量的薄弱,这些研究既没有运用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表演理论等国际史诗学重要学说进行阐释,也缺乏对密洛陀的唱叙群体、演述及其语境、流布与传承、民族记忆与认同等当代史诗学关注的议题进行讨论,忽略审视新时期史诗所面临的传承和保护困境。
    从现实表现来看,作为引以为傲的民族史诗,密洛陀虽然在布努瑶社会家喻户晓。但是,一般民众只能略懂密洛陀故事而不懂演唱,真正能演唱或掌握密洛陀完整故事的是布努瑶的巫公群体(布努瑶称密洛陀为“密洛陀古歌”,把喃唱古歌叫“唱密”,讲述密洛陀故事叫“讲密”)。 巫公,布努瑶话叫“布西”,过去多称为“麽公”“师公”,意为懂得鬼神的那个人,主要从事操办丧事和“驱神赶鬼”。巫公群体是密洛陀文化的实际承载者和传承者,也是密洛陀文化的创造者。这些巫公群体多以家传的形式代代口传心授,师传也基本上在家族或宗族内部进行,由此也形成为独具特色的家族传承谱系。因为布努瑶有语言无文字,史诗家族传承的基本做法,是在男孩群中选择脑子最灵、记忆力最好的作为候选人,在其长大到3~4岁以后开始传授,并带着他出去观摩各种法事活动,进入现场实践。这些法事,过去主要包括招魂、大小还愿、为老人补粮补寿、亡灵归祖、赶恶鬼、祭雷神等。待其再长大一点,候选人会协助长辈巫公,并跟着他们在不同场合学唱相关的密洛陀内容,就这样死记硬背,日积月累,大概学到15岁以后,候选人就可以成为巫公,18岁后可以单独“驱神赶鬼”。一名可以“独挡一面”的巫公,不仅能娴熟地喃唱密洛陀歌,还必须会喃唱密洛陀歌之下的若干分支歌,熟练掌握各种法事场合和仪式程序。时至今日,凡是布努瑶聚居的乡镇,几个村落之内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密洛陀传承家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密洛陀史诗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迁,能唱全唱完史诗的老一辈巫公群体屈指可数,传统的家族传承机制难以为继,传习基地的社会授徒又“无徒可授”,甚至史诗传承的内容也开始出现缩减趋势。史诗传承的这种濒危状况,促发了史诗的传承由过去在民间社会的“自生自灭”到如今在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 “书写型”传承人的觉醒和推动下,开始有意识地维护、保护、传承史诗及史诗文化。笔者自2014年开始系统地关注布努瑶和密洛陀,对蓝永红的访谈共进行了三次,时间分别是2015年9月下旬、2016年1月中旬和2016年的5月上旬。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每次访谈期间,笔者都要和他前往史诗提到的一些地名和传唱地进行调研,这些地方包括都安县大兴镇的响水关、花康新村,下坳镇加文村、古勇村弄品坳“耶鼎耶达”“酒坛河”“黑洞”“亮洞”,青盛乡的匹夫关、灭瑶关,隆福乡葛家村的弄平屯、垃别屯以及大化县板升乡的弄勇村、弄顶屯和七百弄乡弄呈村、弄合村的西满屯、花韦屯等。本文选取大化县七百弄乡弄合村西满屯的蓝氏家族作为考察对象,意在通过建构蓝永红的身世、学业经历、授业经历、技艺掌握等内容及其关系图景,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密洛陀史诗家族传承发生的裂变以及在这种裂变下传承人如何因应情境变迁内生出关于保护和传承史诗的“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