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萧放 参加讨论

    元代继续岁末驱邪仪式,但带有蒙古民族色彩。宫廷岁末驱邪活动,由西域巫师主持,年近除日,在宫中大明殿牌下,供奉羊、马、牛、酒等,数位巫师持鼓念咒,“两人牵手巾,一人以水置其中,谓之洒净。”然后将祭肉置桶中,二人抬出殿前,一人执黑旗于前,出红墙门外,绕旋各宫,从隆福宫、兴圣宫出,“驰马击鼓举铙奔走,出顺承门外二里许,将所致桶中肉抛撒以济人,谓之驱邪。”[6]元人同样采用奔走驱赶疫邪出门的方式,与宋代不同的是,它用的是西域巫师,并且没有沿用传统的埋祟方式,将祭肉抛给众人,这种做法是古代驱傩仪式的新变化。京师百姓每岁除日的行傩,称为逐除,较宋代规模更大,“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俗称为“野雩戏”,或“野胡”[13](P614)这时驱邪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明朝岁末宫廷已经不行驱傩仪式,民间也较少驱傩表演,明人谢肇淛说:“今即民间亦无此戏,但画钟馗与燃爆竹耳”。[14](P30)当然这是就多数地区而言,事实上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驱傩的仪式,明代湖南常德,“岁将尽数日,乡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名曰‘还傩’”。[7]有的地方沿袭宋代城市风习,驱傩向傩戏舞蹈方向发展。杭州“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民间祀灶,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傩,索乞利物。”[15](363)杭州的驱傩还保存了宋代遗风,虽然装扮鬼判的是乞丐,但还是认真进行的驱傩仪式。而在金陵,人们将驱傩仪式变成“打春”小戏,“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16](P22 )据说明太祖很喜欢,让翰林撰词,让城里人也唱,名为“村田乐”。由驱傩变成打春,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它表明人们对年终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性质理解发生变化,人们减少了对疫邪的恐惧,更多地强调了岁末仪式的戏谑与娱乐。清代苏州将驱傩仪式变成与祭灶相关的仪式,称为跳灶王,“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跳灶王。”[17](P184)人们以化妆表演娱乐灶神。直到现在,民间部分地区仍有岁末以此形式进行乞讨的。
    古代庄严盛大的驱傩仪式,在后代怎样演变成街头乞讨形式。主持与参与傩仪驱邪赶鬼的武士、巫师又怎样被乞丐所取代,他们在岁末时空净化仪式中发生何种作用,这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觉得由岁末除日朝野上下傩仪变成腊月村落、街市乞丐的傩戏,关键不是在形式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待时间性质的看法发生某些改变,人们对岁时转换中的时间禁忌意识趋向淡漠,人们对保障时间转换的岁时通过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在心理上较多地依靠的是社会而不是神灵。当然人们也没有放弃对岁末新旧交替时间的神秘理解,人们可能将乞丐这一社会的边缘群落视为神秘力量,认为他们与岁末的暮气之间有神秘的感应,因此让他们承担驱傩的任务,似乎有潜在的效果。在近代民间普遍流行乞丐送财神的作法,大概也是起源于人们对乞丐的特殊看法。
    在驱傩的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被人们放弃之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岁末时间过渡的看法,虽然岁末时间过渡不再是那样令人惶恐,不再需要大规模的驱傩仪式,但人们依然认为新年来临之前,应该有一定的仪式表达人们对进入未来时间的担忧。这种表达在明清以后主要是“爆竹驱疫”。爆竹虽然在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已经出现,但其大规模流行大约与火药鞭炮发明相关。南宋时期已有硫磺为药制作的“爆仗”,但主要是传统的爆竹。明清以来火药鞭炮人们提供了燃放的方便,日益成为人们表达驱邪求吉的方式。民间流传年兽在除夕夜出来吃人的传说,由于年兽畏惧鞭炮的声音,所以民间在除夕大放鞭炮,以求太平。晚清天津庆云县,“除夕,爆竹驱疫,门前燎火,花炮呼噪,群曰:‘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8]近代除夕爆竹声响与人声的呼喊喧闹跟古代除日驱傩的“邪呼逐除”,在时空净化仪式的意义上是异曲同工。而河北民间“散路灯”的仪式,也有着古代驱傩的意义。年三十晚上,人们到街巷村头散灯,散灯后面的是架鼓队,有小丑“跳鼓点”。接着是社火队伍。散灯从前街散到后街,从村里散到村外,传说为野鬼照明[9]。以灯光驱邪逐疫,是传统年节的习惯。宋人陈元靓引钱易《南部新书》的记载,唐朝岁除日驱傩,“燃蜡炬燎,沉檀焚煌如昼”。接着说到本朝:“今人除夜满室点灯照岁,是其故事也”[18](P191)。后世城乡守岁都强调灯火通宵不息,民俗称为“照虚耗”,民谚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驱傩属于群体的时空净化仪式,它与紧密的聚落生活相关。从通过仪式理论的角度分析,我们看同样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它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早期社会,人们将季冬之月视为分隔的仪式阶段,后来变化为腊前一日或除日,而民间社会仍然将腊月视为分隔仪式举行的阶段,在腊月也有一个或多个分隔的时间点,比如腊八或腊月二十四。宫廷或官方分隔仪式一般固定在除日,其原因在于,官方仪式盛大正规,仪式性强,需要固定的短时间内完成。民间仪式随意,民间生活也不强调严整的时间秩序,因此驱傩活动在腊月期间可在社区中频繁举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