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女性在节日有相当的活动自由,还可从女性在节日进行郊游的看到。 正月初九为天诞日,道教说九日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故名。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人传讹,“谓是日为天诞,男女靓装丽服,膜拜东郊。”当地女性在初九日要郊游。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古代有到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的“祓禊”等活动。明代的祓禊活动,天启《海盐县图经》引仇霦《海陬上巳述》说:“今北京三月三日多出正阳门、天坛或御河边修禊,南京在聚宝门外雨花台,由长干通道,冠盖相属,壶榼沓陈。都中士女倾城而出,华饰异香,歌管剧戏,杂逞所长。”可见明代的祓禊具有春游的娱乐性质,女性华服香妆而游春。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女性没有错过这大好时机。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记载:“清明妇女尽出游观,三日乃已。不得举女工,云即举之目盲。”万历江苏《扬州府志》也说:“清明前後之五日,郡人士女靓容冶服,游集胜地,陆行踏青,舟行游湖。”应该指出,踏青往往是借祭墓顺便进行的,不过其娱乐性较强。清明的娱乐性,还可以从女子秋千为戏得到旁证。如万历山东《安丘县志》说清明“女子尤重秋千。”崇祯山东《历乘》:“架秋千为儿女戏。”万历浙江《秀水县志》:“妇人架秋千为戏。”天启安徽《来安县志》:“牧童村女作秋千戏。” 节日还是妇女为回娘家探亲的时机。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迎女之已嫁者。”其它地方志也表明,明代妇女归宁主要是利用这些节日,这些节日也被认为是女儿节。 我们看端午节的活动。《宛署杂记》称:“五月女儿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据此则女儿节俗有两项,一是打扮小闺女,二是出嫁女回娘家。另据其它地方志记载,端午节除出嫁女归宁外,已定亲而未成婚的夫家要赠女家礼物。例如嘉靖河北《隆庆志》:“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未嫁之女夫家餽以彩币等物。”嘉靖河南《沈丘县志》:“如婚姻者,多以币帛美果相赠,女未嫁婿家赠之,以重其妇女,已嫁者家赠之,以重其女,谓之追节。”追节之俗尤以河南方志记载详细,看来盛行於中原。 中秋节也是出嫁女探望母家的日子。《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 嘉靖山东《夏津县志》:“中秋罗樽罍欢月华,女家逆女。”看来这些地区的出嫁女要兼顾夫家和母家的两家团圆,即探望母家,又要回到夫家,不过只能在居住很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名“重九”。 重阳吃糕是明代重要的节俗。《宛署杂记》也记载北京的重阳节:“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重阳节的人际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届时要隆师、逆女、追节。隆师就是看望老师。逆女,即送女儿回娘家。《帝京景物略》记载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女儿节的名称反映了逆女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所谓追节,嘉靖河南《沈丘县志》说:”有婚姻者亦以币帛羹果相赠如端午礼,亦谓追节。”“如端午礼”反映出重阳节追节与端午节追节一样是年俗中姻亲往来的主要节日。隆师、逆女、追节的风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酿菊酒,隆师、逆女、追节。” 此外,河北、河南的一些地区,冬至节也有拜见老师、出嫁妇归宁、亲家送礼等活动,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嘉靖河南《夏邑县志》、嘉靖河南《归德志》均是如此。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会伴随着已婚的女性,她们并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最后,节日也有女子人生礼俗。主要在十二月八日腊八节进行。其例证如下,嘉靖河北《霸州志》说该日:“男女剃头钤耳”。隆庆河北《丰润县志》记载:“八日食腊粥,童男女剃头,童女黔耳。”嘉靖河南《夏邑县志》也讲十二月八日“男女剃头”。嘉靖河南《固始县志》有腊月八日“男女剃头钤耳”的记载。万历安徽《滁阳志》则称腊八“为小儿蓄髮”。女子以钤耳表示其成长已经到了可以打扮的少女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