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 施爱东 参加讨论

    6.孟姜女寻夫。这也是必要的过渡。
    一个千金小姐,毅然抛弃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要到一个陌生而凶险的地方去执行一项千古留芳的艰苦任务——用哭声去撼倒一座长城。寻夫之旅是孟姜女从“家”到“长城”之间必须解决的空间问题。我们后面还将祥细分析,寻夫之旅可长可短,即使短至一个“去”字,或者一个“找”字,那也是必要的过渡。
    7.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丈夫遗体。这是孟姜女故事的标志性事件。
    哭倒长城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核心,是该类故事中最神奇、最引人关注的一个母题。若没有这一中心节点,整个故事就土崩瓦解了。
    而找到丈夫遗体,既是万里寻夫的目的所在,也是哭倒长城的目的与结果。
    8.孟姜女报复害死丈夫的元凶。这是民众心理的必然要求。
    早期的孟姜女故事中并没有这个节点,但这个节点的出现是故事演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民间故事中,任何不圆满的事件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缺失”,只要缺失存在,民众就会期待它得到弥补。只要民众的心理有期待,故事家们就一定会不断地尝试补接新的母题来弥合这些缺失,以平复因故事的不圆满而带给民众心理的不愉快。
    一般来说,如果故事开头出现了一个贫穷的正面主人公,那么,到了故事结尾,主人公一定会变得富有;如果故事开头的正面主人公是个渴望爱情的光棍,那么,到了故事结尾,主人公一定会有一个美满的婚姻。这是民间故事的通则。
    因此,只要孟姜女出发了,事情就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如果孟姜女在半路因为某种变故中止了她的寻夫之旅,那么,故事的缺失就没法弥补,这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如果孟姜女到了长城,找不到丈夫的尸骨,寻夫没有着落,这个故事也是不完整的。同样,如果孟姜女找到了丈夫的尸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回去了,听故事的民众也不会答应,因为他们心里不痛快,民众的这种心理缺失一定要得到弥补。
    所以说,从孟姜女决定出发去寻找丈夫那一刻起,我们就知道,她一定会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旅程,但她一定能到达长城,而且一定会找到她丈夫的尸骨,最后,她还要报复害死她丈夫的元凶。
    9.孟姜女自杀殉夫。这是故事的必然结局。
    孟姜女早就说过了,如果丈夫不幸遇难,她也决不偷生。作为故事家们着力表彰的“贞节妇”,她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这种表彰,以最大限度地符合故事家们对于“贞节妇”的崇高要求。即使早期的故事家不做这种要求,后期的故事家也一定会想办法让孟姜女走上“自杀”的道路。
    更何况,从逻辑上来说,既然孟姜女得罪了秦始皇,就等于断绝了自己的活路,与其改嫁秦始皇或者被秦始皇处死,还不如自己了断,赢得千载美名。
    更重要的是,孟姜女上无父、中无夫、下无子,而且不能改嫁,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她活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或价值了,唯有一死,才是她的最终归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故事的节点,全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结构功能,环环相扣。它们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错置其中任何一环,整个结构就有可能全盘失效。
    如果节点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是不是每个故事家的每一次讲述中,都一定要全部地提到这9个节点呢?
    那也不一定。假设在一段野长城边上,有人对你讲了这样一个孟姜女故事:
    秦始皇的时候,有个女人叫孟姜女,她老公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死在那里,后来,这个女人就跑到长城去哭,当她哭到了第十天的时候,那城墙突然就“哗”地一声倒下来了,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一段倒塌了的长城。
    虽然这个故事只具备了节点5和7,但我们仍然应该认可它是一个简陋的、不完整的孟姜女故事。因为在这个故事中,逻辑上已经隐含了节点1、3、4、6,只不过没有把这几个节点用实在的言语表达出来,未能展开为具体的故事母题。另外,它与节点2、8、9也没有发生矛盾,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节点的省略或遗失。
    一个故事家的某一次随意的讲述,往往会因为记忆的遗失,或者具体语境下对特定母题的强调或俭省,或者对共同知识的有意省略,导致故事结构的不完整。这种省略或遗失并不会妨碍其它故事家对于这些节点的补充。也就是说,实际的讲述活动中,未必每一次讲述都会充分展开每一个节点。只要一个实际讲述的故事包含了(或者隐含了)同题故事的“标志性事件”,而又能与同题故事的其它节点相兼容,我们都应该把它看作同题故事中的一员。
    同一地区或同一族群、同一阶层的故事家往往会有相似的情节倾向,其大同小异的故事讲述往往可以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相对自足、完整的系统,比如淄博市淄河镇的故事家大都认为“故事主人公孟姜女与其夫即为本地或周边地区的人”,而孟姜女哭倒的,又是当地的齐长城,从“家”到“长城”总共也就几步之遥,千里寻夫的母题在该地区的故事系统中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我们的讨论,是以这个相对自足、完整的系统为基础,而不是以个别故事家的偶然讲述为基础。
    另外,有一些故事家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他的故事可能与别人的故事无法兼容,如果这样,我们就把这些故事视为“小概率事件”。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这些情节比较特别、流传范围较小、影响不大的小概率事件是没有统计意义的,理论上是可以忽略的,比如顾颉刚先生搜集的一个异文,“广东海丰客家民族说孟姜女是一个孝女,她的父亲给人埋在长城下;她傍城大哭,城墙为她倒塌了八百里,她把父尸觅到了。后来补筑倒塌的城墙,终于随筑随崩,故至今长城仍然留着缺处”;又比如说,有些地方有“孟姜女望夫石”的传说,既然望夫化石了,自然就没有寻夫、哭城等一系列后续行为。这一类异文显然与其它地区故事家的讲述不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小概率事件,不列入讨论。
    提取故事节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把这些小概率事件排除出去,否则,我们就只能面对一团乱麻,什么规律也抓不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