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神话主义的呈现 尽管中国早期的电子媒介——电影——诞生于20世纪初叶,不过以电影和电视为传播媒介对中国神话进行的展现,直至1980年代才较早地出现。198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出了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女娲补天》,片长10分钟。该片几乎没有台词,而是以简洁凝练的画面,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事件的全过程。上古时代,没有人烟,女娲感到很孤独。于是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模样,用泥巴做成了小人。小人们男女结合,不断繁衍,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忽然有一天,火神和水神打了起来,世间到处是烈焰和洪水。水神和火神还把天撞出了巨大的裂缝,碎石不断落下,砸伤了许多小人。女娲焦急万分,她炼出五彩巨石,托上天空,填补一个一个漏洞。然而大风吹来,石头又从漏洞纷纷落下。最终,女娲把自己的身体嵌进了裂缝中,渐渐与石缝融为一体。世界从此恢复了宁静。女娲补在天空的五彩石化为了璀璨明亮的星座。动画片中洋溢着生动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本片于1986年获法国圣罗马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 从此以后,随着电视的日益普及,中国神话开始在电视媒介上更普遍地出现——直至今日,电视一直是展现中国神话最多的电子媒介之一。1999年,由中华五千年促进会、央视动画部共同出品的一部14集动画电视剧《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动画系列—小太极》,算是中国神话在电视媒介中较早、较集中的呈现。该系列电视剧以人首鸟身的精卫鸟以及虚构人物小太极和大龙为主人公,不断穿越神话传说时代的中国历史,每集讲述一个神话故事,依次呈现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仓颉造字、仪狄造酒、神农尝百草、炎黄战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该片在“90后”以及部分“80”后的青年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神话世界的重要来源。 再往后,电子媒介对神话的表现越来越多,形式也更加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承载形式有如下三种:第一种是动画片。这一类形式主要针对的观众是少年儿童,拍摄的目的主要是传播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德,“寓教于乐”的特点十分突出,神话往往被注入比较浓厚的教化色彩。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比如52集大型国产动画片《哪吒传奇》(2003)以小英雄哪吒的故事为线索,编织进了诸多神话传统中的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例如女娲、盘古、祝融、共工、夸父、后羿,以及三足乌等,或简要或详尽地讲述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补天、夸父追日、三足乌载日等神话故事。《中华五千年》(2010)是中国第一部动画历史纪录片,其中第二集以动画再现和播音员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其他,《故事中国》(2012)中讲述了《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而10集动画片《精卫填海》(2007)则融汇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西王母与不死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新版本的、高度系统化了的精卫神话。 第二种形式是真人版的影视剧。与动画片相比,由演员饰演的影视剧主要针对的是成年观众,所讲述的故事在整体上往往更为曲折、复杂。例如23集电视连续剧《天地传奇》(2008),主要依据流传在河南淮阳地区的伏羲、女娲创世神话,讲述了华族始祖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在一波三折的情节进程中,编织进了伏羲和女娲洪水后兄妹成亲、抟土造人、定姓氏、正人伦,以及伏羲发明八卦、结网捕鱼、兴疱厨、肇农耕、女娲炼石补天等一系列神话。伏羲女娲的创世过程及其忠贞、曲折的爱情故事成为该剧的主线。《仙剑奇侠传三》(2008)是根据同名RPG电子游戏改编成的真人版电视连续剧,讲述的主要是武侠世界爱恨情仇的故事,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女娲神族的后人紫萱和长卿纠缠三世的爱情故事,剧中通过紫萱和卖面具的小贩之口,生动地讲述了女娲七日创世以及伏羲女娲在昆仑山上兄妹结亲的神话。 第三种形式是更晚近出现的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常利用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来建构游戏世界,其中一些也有意识地利用神话来营造游戏背景、氛围和叙事线索。例如,台湾大宇资讯股份制作发行的电脑游戏《仙剑奇侠传》,以中国神话传说为背景、以武侠和仙侠为题材,是当代传播和重建神话的重要网络游戏。该游戏系列首款作品发行于1995年,迄今已发行7代单机角色扮演游戏、1款经营模拟游戏、1款网络游戏,曾荣获两岸无数的游戏奖项,被众多玩家誉为“旷世奇作”,初代及三代还相继于2004年和2008年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 《仙剑奇侠传》以女娲神话作为游戏的基本叙事框架:女娲抟土为人、炼石补天后,人间洪水泛滥,女娲又下凡诛杀恶神,平定洪水。但是此事令天帝大为震怒,将女娲逐出神籍。从此女娲留在了苗疆,成为苗族人民的守护神。女娲的后世子孙被称作“女娲神族”,她们每代只生一个女儿,拥有绝世美貌和至高无上的灵力,秉承女娲的遗志,守护着天下苍生,却背负着最终要为天下苍生牺牲的宿命。 除此基本叙事框架外,游戏还大量运用其他中国神话元素,塑造出“六界”的世界观。例如,盘古于混沌中垂死化生,其精、气、神分化为伏羲、神农、女娲“三皇”,其体内的“灵力”逸散,分解为水、火、雷、风、土“五灵”,散于天地之间。而盘古之心悬于天地之间成为连接天地的纽带,因清浊交汇而生“神树”,成为天界生命之源。三皇分别以不同形式创造生灵。伏羲以神树吸收神界清气所结的果实为躯体,注入自己强大的精力,创造出“神”,居于天,形成“神界”。神农以大地土石草木为体,灌注自身气力,创造出“兽”(包括走兽昆虫)。女娲以土、水混合,附以自身血液和灵力,用杨柳枝条点化,依自己模样塑造,造出“人”。另有“鬼界”作为人、兽等生灵的轮回中转之所。蚩尤残部在异界逐渐修炼成魔,“魔界”也逐渐形成。在游戏中,玩家扮演着求仙问道、济世救民的仙侠和剑客等角色,与六界之中的各类角色发生关联,女娲的后代是玩家的同伴,神农、蚩尤等神话人物或其遗留在世间的宝物也不时出现,陪伴着玩家的游戏历程。 除《仙剑奇侠传》外,《轩辕剑》、《天下贰》、《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今何在》等电子游戏也都在故事情节设置、角色设置、场景设置、道具及装备设置等方面,大量利用了中国神话元素,使电子游戏成为传播中国神话的一种重要媒介。[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