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据陇南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介绍,西和乞巧风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这位研究者告诉记者,发掘、抢救、保护西和乞巧风俗,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价值。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宝库都有一定意义。” “其次是文化艺术价值。”这位研究者介绍,乞巧活动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学价值;乞巧中产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丰富的舞蹈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乞巧活动中显露出的妇女们对自然、图腾、神灵、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习俗信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在新时期,西和乞巧有着独特的文化教化功能,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它是农村女子娱乐、狂欢、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是女子集中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挖掘、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提高女子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说。 仪式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同村邻里的姑娘们凑在一起商议乞巧事宜,一般情况是关系比较好的姐妹议起,同村同社未嫁姑娘组成一场(俗称“乞巧场”)。商定后姑娘们利用闲暇时间在家庭居住条件较宽裕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其间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妇女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曲为主。六月二十六日到三十日这几天从集镇纸货店往选定坐巧的姑娘家挑巧娘娘。巧娘娘挑来坐在桌子上,必须有丝帕将脸遮住,意为没有正式迎巧来。巧娘娘的制作也有讲究,头面以西峪寨子里李家为上品,制作头面是在模子上,用麻纸一层一层糊成,待晾干取下模子再用细白纸糊上,然后描眉化妆,身材装饰以县城南关姬家纸货铺的为上品,五彩纸剪制的裙装美丽又合体,姬李合作制成的巧娘娘价钱最高,也最漂亮。这段时间逢集日,县城各纸货店生意最红火,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挑巧娘娘,使集镇更加繁华热闹。六月三十日晚,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在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站在河边唱《迎巧歌》,歌词大意是:“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将巧娘娘接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歌词主要是描绘巧娘娘的美貌:“乌云头发像丝线,粉红脸蛋圆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樱桃小口一点点,糯米牙齿尖又尖……”再就是敬茶献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