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人民网 2009年04月08日16:4 萧放 参加讨论

    摘要: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复兴过程中。传统节日的节俗传统可以归结为物质、社会、精神三大层面,同时也可将传统节日习俗提炼为信仰、人伦、传说、饮食与娱乐五大要素。传统节日在传承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传统节日中蕴蓄着重要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其中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自然伦理都是我们应该开掘利用的重要节日文化资源。建议在中学教育中融入传统节日教育,使年轻人感受、体会传统文化,适应新型国家公民必要的人文素养需求。
    关键词:传统节日 资源 开掘 利用
    小引:找回“我们的节日”
    近年来,“找回我们的节日”成为一句文化复兴的口号。“我们的节日”是指与我们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的传统节日,它不是圣诞节、情人节,也不是其他西方节日。众所周知,191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在辛亥革命时期,我们推翻了封建王朝,开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推翻传统政体,告别传统社会的时候,有些东西做的不是十分妥当。比如说在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的时候,对附着在传统历法上面的一些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照顾,或者是简单地将传统节日时间挪移到新的历法时间中。甚至要废掉传统节日。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政府不让百姓过农历新年。将农历新年“元旦”的名字给了公历一月一日,将我们本来的新年改名春节。农历新年改为春节在今天看来也很好,也是一个新变化。但是在近现代百年史中,我们传统节日没有得到社会主体的积极传承与有效利用,社会主流观点认为传统节日是旧的落后的文化现象,是应该抛弃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我们节日传统的断裂。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全球化过程中以商品经济为唯一模式的时代,我们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中华文化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里赢得一席之地的话,我们就不应该抛弃传统,反而应该去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近一百年来,长期自贱的民族心理应该得到矫正了。我们中国人要找到文化自信,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一定得到民族本土文化传统中去找,那么传统节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特殊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感觉到传统节日的珍贵。所以在经历了几乎一百年的历史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传统节日的价值,需要“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
    中央政府近年来在恢复与重建传统节日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2005年6月17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就发布了题为“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号召大家尊重传统节日,而且它这里面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通知中说,“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贯彻传统节日教育。
    2005年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刺激。在媒体的作用之下,中国人突然觉得我们的宝贝被别人抢走了,虽然这令国人心痛,但客观上是促成中国传统节日重新为世人重视的契机,它推动了我们国家文化政策的变化。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传统节日终于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但是文化遗产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博物馆的陈品,它既是遗产、也是资源、也可以变成文化资本,就看我们怎么开发与利用它。 所以节日的遗产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说明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其实我们保护传统节日也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都是欧美文化有什么色彩呢?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也是一个贡献,我们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节日的时候,我们实际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的调研,确定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法定假日,在2008年开始实施。传统节日历经近百年的坎坷之后,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们政府对传统文化态度积极而重大的变化。
    一、节日传统的三大层面与五大要素
    中国的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养成的,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很强的农业性。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其精神文化传统。这个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时可以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很到根源,和谐是中国人一向的追求。中国人认为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就是处事中道。不仅指的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先王之道最美、最有价值的就是“和”。节日传统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练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可以总结为下面几个层面。
    第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最重要的就是饮食传统。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特定的食品。春节吃年糕、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冬至节吃馄饨。这些节日的特定吃食,与我们节日祭祀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社会我们用这些节令食品给神灵献祭。祭祀不是迷信,祭祀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对神灵的致谢与对祖先的感恩怀念。同时在民俗生活中,我们节日食品还具有适应时令、平衡阴阳、祈福求祥的功用。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因为端午节依傍的节气是夏至,夏至是阳气到了极点,阴气开始上升的季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需要顺气,就是什么气是上升的,我们就要顺它做事。我们在节日吃的节令食品就是顺气或助长生气的食品。端午节的时候是阴气上升的时候,粽子叶是阳性的,里面包的肉是阴性的,当我们剥开粽子的时候,阴气就自然的发散出来,这样阴阳二气就能协调。冬至吃馄饨,与夏至相反。冬至吃馄饨的时候要释放阳气。因此,我们的吃是有文化依据的。年糕、元宵、年夜饭的菜肴等都有吉祥寓意,这些节日食品美味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义。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在节日传统中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现。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礼仪,通过吃饭的惯制来加强我们家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中国人不喜欢分餐制,中国人喜欢围着大桌子一起吃的共享氛围。中国人表面看好像一盘散沙,但关键的时候众志成城。这是天然形成的么?不是,它是我们很多细微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唯系它、在传递它。就像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会团结在一起。所以我们说节日是有着文化内涵的。节日食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是文化创造物。每一个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民俗的情感,围绕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的美味,更多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第二,节日社会层面的传统。
    中国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所以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是家庭型的节日。但是我们看到节日也有它两面性。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同时传统节日还是社会团结的机会,传统的节日对我们的社会人心凝聚带来了重要的机会。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的传统节日活动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或一个家庭在进行,是以一个群体在进行。那我们在群体进行的时候就看到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团体。比如看龙舟赛,划龙船的时候有十几个人在一起划,有敲锣的、打鼓的、指挥的、划桨的人等等,都是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家庭,他们利用这个划龙舟的机会而聚在一起。有人说“一颗心是孤单的,两颗心是爱情,更多的心是力量”。其实,我们的民俗节日就是把更多的心聚集在了一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自然情景,唤起我们同样的文化感觉,这个意义非常深远。我曾经专门对中国最早的岁时节日文献《荆楚岁时记》进行了研究,此书写成的时代是南北朝时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代,中国南北分裂了近四百年的时间。但在《荆楚岁时记》中,我们看到南方和北方过同样的岁时节日——虽然分离了四百年,但是节日习俗却是基本相同的,这就是社会文化的力量,是社会聚合的强大动力。
    第三,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
    节日是文化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就是我们的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生活,不仅仅是社会成员的交往,我们还有个重要的精神的传递。比如灶神信仰,我们在灶神年画中看到灶王爷与两位夫人并坐的图像,民间流传有关灶王爷的传说,告诉人们要和睦家庭,不要浪费家财。 我们看到在传统的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发现有祭祀的仪式。这些祭祀都是选择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来和神灵对话,其实这就是与自然的对话。节日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核心。民众通过节日化妆的巡游、节日锣鼓的声响、节日竞技的展演等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的内聚意识、保证民俗共同的内部和谐,所以我们看到传统节日里有很强的精神意义。
    总的来说,传统节日的三大层面也可归结为五大要素: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娱乐。
    信仰是节日发生与传承的重要动力,节日信仰包括自然信仰与人鬼信仰两大部分。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信仰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它由节日形成初期的绝对支配地位演进到节日成熟期之后的逐步退隐的状态,随着节日文化的发展,节日信仰由浓郁趋向淡化,但是节日中的信仰成分仍然在节日因素中居主导地位,所不同的是后代的节日信仰形态发生变化,人们将信仰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人事方面,人们更看重情感与人伦,是与世俗密切关联的生活信仰。古代年节“蜡祭百神”,以自然神灵为重点,今天人们在庭院中拜祭天地、在堂屋拜祭祖先,以祖先为重。
    人伦是节日社会运行秩序原则,中国传统社会是强调伦理原则的社会,节日是人伦集中体现的时机,中国传统节日充满了人伦色彩,直到今天社会,节日中的人伦因素仍然鲜明存在,虽然有所淡化。传说是节日民俗的解释,传说因为附着在节日之上,而世代流传;节日习俗因传说获得生命的活力,从而也为节日习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人们不断地通过节日传说接续节日传统,使节日在历史社会中始终保持着新鲜与完整。
    饮食是节日的物质象征,是人们满足口腹之欲,表达民俗信仰与情感、体现人伦的重要方式。
    娱乐是节日活跃的灵魂,所有的节日都跟娱乐分不开。我们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尤其要注意节日娱乐,首先让大家从感性上喜欢传统节日。很多人不是不喜欢传统节日,而是觉得传统节日太贫乏、东西太少。其实我们传统节日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只是我们没有有效的发掘它。我们以前把很多传统节日习俗被当作包袱抛弃掉了。今天我们应该把传统节日丰富的内容还给我们的节日,这其间包括鞭炮。本来中国人天性就喜欢热闹,我们闹新年、闹社火、闹元宵,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是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鞭炮是非常助兴的一个民俗物品,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区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但是我们以城市生活与人身安全的理由,相当程度上禁止燃放鞭炮,我们的春节曾经较长时间是静悄悄、冷清清的。这些烘托气氛的民俗物象被抽掉之后,它对中国人感情伤害很大。万幸的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去掉了完全禁止鞭炮禁令,将禁放改为限放,虽然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进步。春节燃放鞭炮,是民众情感的表达,是普通百姓祈福的方式。在民间生活中传承的民俗是不能随意禁止的,否则就会对社会群体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