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节日在传承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文明的功用。 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平时生活里跟传统距离比较远。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工厂、公司的职员,过着现代的刻板生活。但是当我们在传统节日期间,就可以脱离日常的时间的安排,进入一个特殊的时空里面,这个时间就是民俗个体生活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看到传统在起作用,传统在这个时空里表现的十分充分。假如我们有时间在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上京西妙峰山,就可以看到妙峰山庙会里那种传统景象。所以,传统节日承载、传递着传统文化。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其次,节日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复现。传统节日在年度时间中循环,人们可以不断地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传统节日保守(保持坚守)并强化着传统。我们不能说传统就是过去,我们的身上有传统、有现在、也有未来,传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有联系。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加强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时候,更需要传统。传统节日为我们复兴与重温传统提供了重要时间保证。 第三,传统节日给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变化也是在传统节日中实现的,它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说看到庙会里面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出现,有些民俗风情并不是我们的社会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东西。比如鲤鱼旗,它是08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的一个标志物,但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它来自日本。日本端午节的时候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条旗。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新变化。当然,传统节日,无论它怎么变,它的核心就是服务大众生活、服务社会,强调社会成员的联系。我们传统节日的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对自我的精神调节,在传统节日中有着全面的体现。 三、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伦理文化。伦理文化是讲人际关系的文化,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的道德理念。从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角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掘。 第一,家庭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布什总统在某一年春节对华人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是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概念。家是社会的细胞。我们说爱家爱国,保家卫国,家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落脚点。假如家庭不和谐、家庭不稳定,怎么能实现社会稳定?在中国社会里,一定强调家庭的建立、家庭的伦理。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家庭的伦理来展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 我们看到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家人团聚、长幼同欢的团圆节,家人团圆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体现,这是最基本的幸福观。传统节日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所以亲人都积极珍惜团聚机会,血缘关系、亲情关系都在回归中得到强化。家庭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春节是中国第一大节日,春节回家是社会永恒的主题。春节有许多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在春节的时候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要给长辈送上礼物,祝福新年。在传统社会,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新鞋垫新鞋祝福长寿。年节中给尊长送节礼,这是后辈对长辈的感情的表达和物质的馈赠,是尊老伦理的要求。长辈同样在新年时要关爱幼辈,关爱的方式是给压岁钱。早期的压岁钱是一种象征物,是特制的钱币。人们用它“压岁”,所谓岁,在早期是说鬼祟的“祟”,希望小孩得到所在家族长辈力量的保护。这个压岁钱的给予与接受在本来是一种亲情的表达和关怀,它有利于家庭伦理的增强。 同时,我们看到这个节日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伦理关系的加强,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因为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内容非常重要,春节祭祖、清明祭祖,端午祭祖、冬至祭祖,传统节日大多都要祭祖。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聚,其实跟祖先的对话也是为了加强建设家族的团结。清明更是加强家庭伦理的机会。清明是祭扫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感恩先人,加强家庭的凝聚力。今天我们过清明要强调这样的意义,不仅说要从情感上怀念我们的祖先,同时要对我们的祖先表达感恩之情,是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是祖先的许多文化创造,让我们今天享受着生活的便利。我们虽然没有美国人那样的明确固定的感恩节,其实,清明也是一个感恩节。我们看到日本人感恩的意识比较强。有的人把他用过的物件都要埋在一个地方,并且做一个墓,定期去祭祀,他认为这些用过的东西都是给人服务过的都是贡献过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感恩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应该提倡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惜物体,目前我们对物没有形成尊重意识。清明节在养成中国人感恩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端午,也称女儿节,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享受家人的关爱。中秋节是团圆节,家人团聚,同时吃月饼赏月。吃月饼还有一个吃法就是家里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一人享受一块,如果有人在外回不来就把这一块留下来,等他回来吃。重阳节是敬老节,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社会所决定的。大家知道早期社会在汉朝的时候,普遍都认为老人是财富。我们农业社会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是财富,所以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而中国的九九重阳节恰好就是适应这个需要建立,当然早期不是这个意义,后来有了变化。开始有了九九长久的意思,希望老人身体长久。这样的敬老,我觉得在今天也是一种财富。我们的社会就要进入老年社会,我们仅今天年轻但都是未来老年社会的一员,对老人的不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伤害。所以重阳节这个敬老传统应该弘扬。这个弘扬不仅仅是感情问题,实际上也是为未来社会做出贡献,因为情感的关怀和物质的馈赠是敬老传统的弘扬。老人是社会的财富,为家庭社会做出过贡献,重阳节应该强调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把这个意识加强。学校要去教育学生怎么去表达孝道,学校应该通过一些细小的东西让他自己去做去感受,自己教育自己。 第二,社会伦理的培育。中国人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以春节拜年来说,虽然先是家族内部互拜,但是逐渐拜邻里,拜亲人,拜社区。假如说春节是一台大戏的话,从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五元宵谢幕,这正是从家庭向社区的拓展过程,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各层面伦理意义的展开。我们邻里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一年中可能不大和睦或磕磕绊绊,但在过年时见了面总要问声“过年好”,这句话犹如春风化雨能把一年的疙瘩给解开,节日就有这样的功效,节日就给人们这样表达与增强伦理关系的机会。我们看到很多民俗活动都是在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的,这样就实现了民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实现了民众之间的整体协调,它有利于培养民众之间的整体文明,实现社会团结。其实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比如说元宵节,元宵节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要进行公共的社火表演。如果说其他节日是家庭型的,元宵节就是要进行整个社会的交往机会。之前的时间段不让出门,但元宵节可以出去看灯、看人、去进行社会交往。我们今天都市化的社会里面,很多邻里都不认识,我们要加强社区之间的来往,可以充分利用元宵节这样一个机会来开展活动。端午节也是一样,而且我们看到民俗活动里的一些竞技表演,很多都不是仅仅决出一个胜负,更多的是为了交流。我们看到在这些活动里面,比赛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体社区之间在同一场所进行共同的表演活动,以此增进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民俗活动跟体育竞技有不一样的地方,体育竞技的一二三名,要金牌银牌铜牌,而民俗活动它对胜负并不太在意,关键是大家相互之间的协作、群体之间的交流。有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社会伦理的教育节。比如说七夕,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讲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忠贞,这个爱情忠贞本来是天经地义的。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嫁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强调忠贞。就我们今天社会来看,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就已经大大弱化。年轻人流行语:“只求一朝拥有,不求天长地久。”从两性伦理上看,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那我们借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来做一个爱情忠贞、情感忠贞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是一个社会道德的伦理教育。 七夕节告诉我们青年男女,对待他人应该有相互的忠诚与责任感。七夕节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情感忠诚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