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上元节形成中还有另一重要因素,即佛教的影响。隋炀帝《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说:“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使我们看到“灯树”是布置在“法轮”、“梵声”的佛教活动中的。不仅如此,隋文帝开皇三年的正月十五日禁令,到隋炀帝时被破坏了。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百万。自是岁以为常”。胡三省注:“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炀帝时代的正月十五日将陈百戏和“灯火”结合在一起,如胡注所云,元宵行乐,始盛于此,即初步形成了元宵节。前引炀帝诗的题目中出现“上元”一词,按照道教的说法,上元是天官赐福之时,要有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张灯称为上元可追溯于此时。当然,元宵节不可能一下子形成于炀帝时期,它必须有节日的民俗基础,根据以前的分析,可知它同魏晋南北朝时代正月十五日风俗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同理,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隋炀帝燃灯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应当有一个历史和民俗的基础。就是说,上元燃灯隋代以前已经受到佛教影响了。 关于燃灯与佛教的关系,古人已经指出。《事物纪原》卷八《放灯》条引北宋释赞宁《僧史略》:“《汉法本传》曰‘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白汉明帝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一云因汉武祭五畴,通夜设燎,取《周礼》,司炬灯烧燎照祭祀,东汉以为佛事。”文中所说汉明帝之事得不到证明,但佛教中大神变日即满月正相当于汉族正月十五日,为汉族元宵的民俗融合佛教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佛教对于上元燃灯的影响在隋代以前由于缺乏资料还近乎推理的话,那么唐代资料可以较充分地说明此点。《旧唐书·睿宗本纪》先天二年(713年)条说:“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之,乃止。”可见佛教是正月十五日燃灯的提倡者。现存唐代敦煌寺院文书中同燃灯节有关的记载很多,“由支出粮油的用途显示.灯节的主要行事是在寺窟燃灯,有专设燃灯僧,寺主、僧官都上窟来贺节”。敦煌遗书中还保存多篇《燃灯文》,是供官民们祝节诵读的。敦煌的灯节筹备,“运用传统的民间社邑形式,组成燃灯社,则社众捐助.支援灯节”(张弓《敦煌春月节俗探论》,《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可见燃灯是佛教重要活动。其原因何在呢?《涅槃经》说涅槃时,有八恒河沙的诸天女等,复以七宝而为灯树,以种种宝珠为灯明。讲释迦圆寂时天女建灯树。佛教是重视燃灯的,此事如与大神变日满为正月十五的说法结合,对于在中国宣扬佛法争取民众是很适宜的,佛教不会不利用。在扬州,“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燃灯,其盏数不遑计”,“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扬州民间和佛寺正月十五日燃灯既有普遍性,而且从灯制的高水平来看,灯节形成已为时不短。上元灯节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了中国古代正月十五日的传统,巧妙地宣传并融入佛教,并给节俗以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佛教促进了正月十五日张灯之俗的普遍化和正式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