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祸福、丰歉。紫姑与蚕桑的关系,在桑蚕产地仍可看到,如杭州地区上元节,“乡间则有祈蚕之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五)。紫姑卜的方法,据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 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这种紫姑卜,应当是承继传统的方法。 从豆糜到元宵 正月十五日的饮食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祈蚕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荆楚岁时记》所载是豆粥上加油脂。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茧。《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职务的高下。《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上元日吃面茧以像蚕茧,吃面茧及茧卜源于祈蚕古俗。唐宋时代茧卜内容更广,增加了卜官位和祸福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