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叶宏]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族报 2012年11月2日 叶宏 摄影/图: 参加讨论

    彝族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工具
    “尔比”:彝族“和谐论”自然观的生动展现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就要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也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关系,这就促使人类的祖先要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彝族主张认识来源于视、听、嗅、思等感觉思维能力对外界环境及事物的感受,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实践并对实践所得的认识进行总结。他们在感受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同时,对自然发生兴趣,逐渐形成对自然的认识和看法。彝族先民并不认为自然界是神秘莫测、不可掌握的,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他们重视实践,强调身体力行,注重实效。他们看到变化万千的自然界,感到新鲜和神秘,形成了最初的宇宙哲学。
    凉山彝族的宇宙哲学主要表现为对事物认知的二元论,即公母相对,天地相对,善恶相对、黑白相对、主奴相对等等。这种二元对立体系,又通过“和谐论”进行调和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构。笔者认为,“和谐论”表现为一种天人和谐的自然观,并以理性的、直观的、具体的反映作用于主体意识。这个观念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根基和最终归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凉山彝族的“和谐论”自然观在毕摩经典、宗教文化、民间传说,习俗禁忌中均有广泛的表现。流传于民间的气象类“尔比”,更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彝族“和谐论”自然观的生动展现。
    “尔比”:蕴含着地方性的伦理体系
    随着实践的发展,创造出“尔比”的彝族先民,其意识中的理性成分不断增加,体现为“尔比”中丰富的借物喻理,即便在气象类“尔比”中,也有较为充分的表现。比如,“天阴天晴以雾状分,月缺月圆以月亮分,春夏以布谷鸟分”,意为万物都处于变化当中,事物的变化有其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又如,“山顶雾绕会下雨,山沟有猎物会聚猎狗,平地花开聚蜜蜂,家中有女招亲家”,也反映了彝族对于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
    “山顶上下雨,风到沟里来”,意为一地或人出事,会波及到其它地方或人。“打雷耳会听到,闪电眼会见到”,意指任何事情都是无法隐瞒的,对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
    有一些气象类“尔比”反映了事情发生之前会有预兆。比如,“下雨之前乌云飘,起风之前树叶摇”;“山顶雾绕会下雨,天空云跑会起风”;“山顶要下雨,旋风会先来,雷劈杉树头”,说明在发生不吉利的事情之前,也会有一些预兆;而“天黄就落雨,人黄就有病”,则是把天气现象和人身体变化进行了类比,提醒人们要学会根据事物发生之前的预兆,提早做出相应的反应。
    上述“尔比”显示出自然现象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内涵之间的本意和引申义的象征关系。作为常识的气象类“尔比”,在文化持有者的思维逻辑中蕴含着地方性的伦理体系。而正是表象后面的文化的深层结构,也使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口头传统更加富有哲理和耐人寻味。
    “尔比”:族群边界的佐证
    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世居高寒山区,形成了一套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以粗放型的农耕和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而当地的汉族则居住在河谷和坪坝地区,主要从事稻作农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一套生产生活方式。
    凉山彝族的宇宙哲学体现为认知上的二元对立。在“尔比”中,彝族和汉族也常作为二元对立的双方出现。对于彝、汉居住的不同自然环境,“尔比”中有这样的表述:“彝族依山居,汉族傍水住”;“汉族靠森林居就亡,彝族临大河居就绝”。彝、汉两个族群因生存空间、居住环境不同,向来各自适应和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东边白云挂处晴,西边乌云挂处阴;北边汉风(寒风)过处霜冻,南边彝风(暖风)吹处雪化”,也能看出汉族居住地在北,而彝族的居住地在南,甚至用汉风和彝风分别代替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寒风和暖风。历史上,彝族和汉族不同居住地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族群认同与冲突,在气象类“尔比”中得到印证,成为族群边界的又一佐证。
    [结论与反思]
    气象类“尔比”中的地方性知识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辞海》中说:“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尔比”中概括的知识和道理,是广大彝族劳动群众从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事实上,它们是简洁的隽语——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民间智慧的典范形式。”在彝区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尔比”,始终发挥着传递彝族传统文化、教育训诫、启迪思想的作用。因此,对于气象类“尔比”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涉及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命题。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要与自然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人类要首先能够适应自然,进而理解自然,掌握客观规律,实现人文、科技和整个自然生态的有机协调发展。
    凉山彝族的气象类“尔比”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从内容到形式,总结了大小凉山特有的自然和生产实践的客观规律,与彝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山川地貌、人们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尔比”以极其形象、精炼、诗化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彝族人们对生存环境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以浅显、明白的事物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并传递生产实践经验。这些“尔比”反映了气象、物候这些生境中的元素被逐一映射到社群文化中的现象,也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以及凉山彝族独特的生态文化。对于气象类“尔比”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将有利于彝族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推动我国广大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