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柯杨]传统民族节日与国际文化交流——关于我国的传统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关系的两点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作者提供 柯杨 参加讨论

    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科学态度和宽容心态的培育和养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之一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化自觉问题时,从世界公民的角度,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这四句话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原则和对国人的殷切期望,我认为相当重要。“各美其美”是说各国人民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但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自信之心与自爱之情;“美人之美”是说做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都要善于和勇于接受、吸纳,以丰富自己、不断进步。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谈得上“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亦即人类对全球各种优秀文化的共享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前几年,由于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曾引起部分中国人的极端不满和激烈争论,说什么“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怎么由韩国人当做他们的节日去申报了?”其实,韩国申报书一开头就说明“端午祭”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只不过在韩国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又增添了许多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人家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这种跨国界、跨民族的文化事象在全球十分普遍,非独中韩两国为然。更何况中国今后仍然有权把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申报。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年批准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艺术“十二木卡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前若干年,就已批准伊拉克、阿尔塞拜疆等国同类性质、相同名称的跨国项目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国人如果对这类文化事象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具有一种正常、健康的文化心态,就不会大动肝火了。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在此说一说,就是对我国大中城市青年们比较热衷的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之类,我们应当怎样看?圣诞节(Christmas)又译为“耶稣圣诞瞻礼”或“主降生节”,最初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辰的宗教性节日,最早出现在德国莱茵河流域,十八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在圣诞节期间,欧美人的家庭里,都要摆设一株塔形圣诞树,其上挂有彩花、灯饰和给孩子们的玩具、糖果等小礼物。圣诞树的来历,源于一个民间传说:一个农民于圣诞夜接待了一个远方的贫穷儿童,临行之际,这孩子插一杉树枝于地,立即成树,并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杉树,报答你的好意!”至于那个白胡子、红衣帽、背个大口袋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则是欧洲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经过长期演变,圣诞节已从一个宗教节日变成了以团聚、娱乐活动为主的民俗节日。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廷节”(St.Valentines Day)。相传古罗马好战的暴君克劳多斯为了大量征兵作战,不许青年们恋爱结婚。而著名修士瓦伦廷(Valentine)却反对战争,同情青年们的遭遇,偷偷地为许多青年主持婚礼。结果得罪了国王,将他投入地牢,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人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下葬的这一天正是公元170年2月14日。后来,这个日子逐步演变成了情人节。在我看来,圣诞节和情人节“输入”我国,乃是国门开放,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必搞什么“抵制”。2006年圣诞节前夕,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在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的看法》的宣言,绝大多数网友对此并不认同。他们的“宣言”里主张“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议是很对的,但对外来的节日采取抵制、取缔的主张,则有点儿小题大作,并不正确。尤其是把抵制圣诞节上纲到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的高度,表现出一种“义和团式的”凡洋必反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更是我所难以苟同的。因为,今天的中国,乃是一个国门敞开、日趋进步,经济、政治、文化正在崛起的大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对国际反华势力的阴谋和别有用心的文化入侵,当然必须提高警惕,准确加以识别,并坚决予以反击。但对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节日风俗,完全可以你来我往,相互交流。它给青年人增添了更多的节日活动选择余地,提供了中外青年交友、娱乐的更多机会,乃是一件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今天的中国人,不但应当是合格的、理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还应当是合格的、理性的世界公民,应当对正常的文化交流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健康心态和气魄。正如胡锦涛同志2007年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共同推动各国加强对话、取长补短,尊重和卫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和睦相处,增强世界发展活力。”在我看来,民间传统节日的相互交流,正是尊重和卫护文明多样性的内容之一。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国内大中城市中遭到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以往政府在时间管理制度和节日立法方面存在缺陷、国民文化自觉意识不强、基层在节日活动安排方面缺少办法等等,与圣诞节老人的“来访”和玫瑰花的相赠没有什么关系。有人说:“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错了!乞巧节是我国传统的女儿节,以祈求未婚女孩心灵手巧为主旨,男性在这个节日里从来没有什么地位。更何况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的传说,乃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悲剧,硬要将它与国际“接轨”,把他改造成什么“中国的情人节”,显然欠妥。在欧美诸国的华人社区,热热闹闹过春节的民族习俗流传已久,所在国民众也都积极参与,对各国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大有演变为国际性节日的趋势。但我们并未听到“中国节日文化大举入侵”的说法。美国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早就专门立法,允许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和婚丧典礼仪式中燃放鞭炮。2006年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签署了一项保护中国月饼的法案后说:“加州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让人们体验多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各种各样的传统,其中包括享用所有种族在他们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所奉献的传统美食。”这些例子说明,美国等国今日的强盛,与其文化方面的包容性、吸纳性不无关系。今天的世界已越变越小,地球村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门虽已敞开,但国人如果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仍然是封闭的,对外来文化持一种拒斥的态度,那就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崛起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我认为,培育和养成一种文化上的宽容心态,是国际交往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当引起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担忧与恐惧,主要是我国的进步与巨变不但对第三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对西方的价值观构成了空前的冲击力。因此,中华文化的崛起,绝对不要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我们只能在西方人的挑剔声中和“放大镜”下,以一种平常心态和稳健、刚毅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走我们自己的路。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具备自爱、自信、自强之心,努力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好,安排好,过得有声有色,与时俱进,这也是中国文化崛起中的重要一环!
               2008年5月6日完稿
    本文作者:柯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通讯地址:730000 兰州大学本部家属院柏斋15-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