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萧放]节日传统与社会和谐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 萧放 参加讨论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研究笔谈 (萧放 主持)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节日是否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信息社会是否需要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民间节日是否一定要进入官方假日体系,民族节日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等,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为了让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有着现实意义的前沿话题能够得到较为深入的研讨,并将研讨的体会传达给社会,受《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的委托,我就此约请了几位一向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方面的同仁,其中有我们的前辈学者,也有年轻的同道,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其中张勃对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政府的职责进行了古今比较的议论,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政府干预的社会功效;刘晓峰则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上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在现实社会随着华人的脚步,中国传统节日也扩展到世界主要地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成分;刘魁立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他的笔谈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有人提出以立春替代传统春节(大年)的观点的文化思考,认为春节是一个重大的民族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否变化要靠民众自己决定,不能用所谓“科学”定历来解决,用“科学”解决文化问题,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它不能真正解决节日文化问题,只能造成对节日文化的伤害。周星将当代中国节日分成“传统节庆体系”、“国家或政府主导的节庆体系”和“外来嵌入的节庆”三大“板块”,具体分析了三大板块动态关系,认为三者关系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之动态趋势的“晴雨表”。
    近来中央与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保证公平、公正等社会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十分必要,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传统节日是人们加于日常时间生活之上的一种人文符记,由此实现了时间阶段切分。但这种时间的划分,又不仅仅是由人们的主观的时间观念,或者如胡赛尔所说的由“内在时间意识”来决定。它是自然时间(季节时间)过程与人文时间意识的有机结合。岁时节日是人们认识、处理自然时间过程与人事活动协调的时机。岁时节日随着历史社会的阶段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化主题,在早期社会它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时间顺应,以及对神灵的祭祀,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戴着神秘的眼镜的,是神化了的自然。所以人们是在顺应神灵意志的形式下顺应自然,所谓循时而动,遵循的就是神秘的天时,是自然性与宗教性的时间表达,在后来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力量的强大,人们更强调国家与社会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与地位,岁时节日对自然时间日渐淡漠,季节性祭献的时间仪式也逐渐世俗化为家庭或社会的聚会庆祝活动,岁时节日主要成为社会性与政治性的时间表达。
    岁时节日的这种演变从人本的角度看,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是文化演进与社会生活调整的积极结果。但换一个方向思考,从自然时序的角度,考虑人们的社会生活安排,同样符合人的本性。只要我们脱去神秘的信仰意识,将天时回归到自然季节流转的本质属性上,我们就会从早期社会的时间意识上升华出适应真正人性需要的时间观念,从而建立一套新的时间生活体系,以服务当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在有着强大文化传统的中国,这种新的节日生活体系的建立,当然离不开传统节日民俗,它只能是在传统节日生活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浪潮全面冲击之下,中国被裹挟进入现代世界秩序之中,在全面变革的当代社会,古今中西各种文化因素错综复杂,在节俗文化上,同样有着多样化的表现。传统节日、新型政治文化节日、外来节日在当代节日习俗中都有各自的文化优势与社会影响。因此如何看待传统节日与节日传统是我们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保存以及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以积极地态度评估传统节日的民族文化价值。全球化与民族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们在彼此的接触交流中越来越欣赏对方的文化,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是人类文化的正途。传统的节日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交流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它是中国民族文化身份标记之一。我们无疑应该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我们传统节日的价值。
    其次,我们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时候,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辨析传统节日的意义、内涵,从而提炼出节日传统中的要素。传统是既有的文化模式的传袭。传统二字,从语义上看,是动态的抽象,传者,延续,统者,头绪,人们将复杂的事物理出一种头绪,也就是说抽象出一种能够概括与说明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更明确地说它是指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事的习惯模式。希尔斯进一步说:传统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论传统》中译本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活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里就不仅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我们用这种思想来解决各种文化问题,在传统社会被证明是有效的。节日传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炼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层面:
    一、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如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其中节日饮食传统尤其鲜明。众所共知,中国的节日大多有一种特定的节日食品,从正月初一的饺子开始,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四月浴佛节的缘豆,五月端午节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年三十的团年饭,人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这固然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它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它首先是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是家庭的共享。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礼仪,《礼记.礼运》曾经说过:礼,始之于饮食。每一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二、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中国节日生活传统中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如在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中,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就有春节与中秋,即使是以驱疫为主题的端午,民间也通过节俗活动强调它的伦理内涵,如出嫁女儿回娘家,未婚女婿给岳父母上大礼等。节日人伦传统浸润在中国节日民俗生活之中,在节日活动中随处可见。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文化张扬的社会,伦理文化浸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而传统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三、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我们从传统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人们往往在自然时序的转接点与重要的农事季节时上跟神灵沟通。伴随着节日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的是人们的系列民俗解释,这种解释既有对过去历史的片段的、变形的、或象征性的记忆,也有从民众理解的角度对新习俗产生的说明。虽然其中纷繁复杂,甚至相互抵牾矛盾,但都是民众心路的历程,是他们的精神痕迹,更是其情感聚焦的所在。节日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娱乐与节日游艺同样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民众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保证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大节日传统在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当然我们在在审视传统的时候,应该立足当下,关注社会现实。这就是我们应该强调的第三点,用变易融通的眼光看待传统节日的传承变化,看待节日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更新问题。
    传统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新旧的文化因素更替是持续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没有绝对的割裂与创建,文化传统的变化是在新旧交融中实现。节日传统同样是在流动中传承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俗,节日必然在适应时代需要中发生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今天的春节习俗与汉朝的汉魏时期的元旦习俗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节日习俗的变化是有前提的,它不同于物质生活方式那样,容易被简单替代或改变,它依托的是隐性的民族文化心理,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有如人体基因一样的遗传特性,变异非常缓慢,虽然不排除突变的可能,但机率非常微小。
    拿春节来说,它在长期的积累发展中,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结,它的主题是团圆祥和。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人们将许多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虽然从起源与流传历史上它与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适应当代社会。历史是流动的,今天与过去处于同一时间之流中,传统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是动态的,它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优良的节俗传统与现代社会并不冲突,相反它对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提示与辅助作用。在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温馨节日,以满足我们精神慰藉的需要,享受家庭的和睦,享受亲情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这样的节日内涵与形式它如何会与现代生活发生矛盾呢?要说矛盾只能是我们对生活的本质没有足够的认识。顺便说一句欧美人士盛庆的圣诞节,不也是中世纪就有的节日,为什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享用这一古老时代产生的节日呢?说到底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关系不是必然对应的关系。
    总之,在当代社会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只要不是教条的对待,它依然具有创造性转化的现实意义,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的文化传统并没有成为过去,它仍然具有活跃的现实力量。以天人关系为例,天人合一比天人对立更符合自然法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社会受到世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自然资源(水,油、空气、土地、自然界的美丽与我们遗传基因)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过度索取。人们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是全球化过程中每一个地球村民的责任与义务,人际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的最佳境界。中国人所历来倡导的传统在当今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价值。传统节日正是体现这种价值的最好时间。传统岁时节日的主要特性就是它与自然时序的协调,它是年度四季时间流传过程中的间隔与连接。节日中各种民俗活动就是促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积极沟通,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对节日传统保持极大的热情与自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节日文化传承上曾出现人为的破坏与断裂,造成了部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内涵了解不够,他们是文化断裂的受害者,他们没有责任。他们渴望享受节日生活,只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因为某种原因处境尴尬,我们有节日却没有假日时间享受,有假期却没有节俗内涵支撑。一些传统节日的民俗符号、仪式也被禁止,节日缺乏温情,节日缺乏活力。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强势经济文化的进入,本来对传统就认识不深的部分年轻人因为新奇就追捧洋节。虽然如此,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并非厌弃传统节日,而是不喜欢节俗内容贫乏的节日,我们社会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用心建设我们自己的节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假期,恢复那些不应该被禁止的节俗内容,比如不分青红皂白的春节禁鞭(可喜的是北京近期要开听证会,讨论禁鞭的得失,为是否开禁征求民意),并且积极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内容融进传统节日之中,让人们有尽情享受传统节日的时间,让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萧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