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赵文祠]当代台湾社会的宗教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族宗教网 2009-06- 赵文祠 译者:夏昌 参加讨论

    传统的宗教信仰与改良的宗教实践
    那些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世俗政府在统治了台湾大半个世纪之后并没有导致台湾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减弱。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方面,政府允许乡村节日和地方寺庙的存在,这些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是家庭、宗族和地方共同体的象征;另一方面,政府也限制佛教和道教的活动,因为这些宗教实践超越了地方社区,是泛台湾社会认同的潜在支持者。一些混杂了各种教义的宗派组织如一贯道在1952年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上世纪80年代被恢复合法地位),因为这些组织可能会成为比佛教组织更广泛的社会活动的强大载体。
    当国民党对台湾的控制开始衰落时,多数在台湾的基督教派也开始降温。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对一贯道禁令的解除,该宗派开始繁荣起来,而且成为一个主要的公众组织,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频繁的慈善活动。更引人注目的是佛教组织,从60年代开始,它们就在中华佛协会的范围以外悄悄地成长,“解禁”后,其信众和影响很快得到提高。慈济功德会和佛光山是最流行的,它们拥有分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完备的医疗设施和数十亿美元的财产。这些群体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全球性的组织能力,基于亚洲而不是西方的宗教实践,以及为适应现代台湾的特殊情境而对宗教实践进行了改良。这些组织的成员主要来自台湾城市中产阶级,其宗教实践和教化融合了现代中产阶级生活的经验。中产阶级在阐释儒家社会道德中关于社会依赖的德行时,普遍强调相互支持,而不是下级服从上级。
    在各种形式的世俗政府之下,台湾社会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形式,而且见证了名副其实的宗教复兴。这种复兴创造性地将地方传统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中产阶级的经验融合起来。
    新时代背景下的宗教创新与发展
    在新的自由政策下,台湾的宗教正迈向繁荣,宗教实践的意义也发生了转变。即使当更古老的传统复现,并且在表面上与其原初的形式相仿,其内在意义和作用与先前的也不尽相同,因为信仰的条件业已改变。这一现象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放弃宗教实践活动,虽然通常只是部分地放弃;另一个结果可能是超越家族和地方性的新宗教运动的出现。
    在一个全球化的、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对宗教实践的存在性的挑战也带来了对这些实践深层意涵的追问,由此出现了佛教和道教哲学课程的大市场。像法鼓山、佛光山和慈济功德会等所属的佛教大学都开设了高学术水平的佛教典籍和佛教史课程,也有现代心理学和佛教社会学课程。在过去30年,台湾已经成为领导世界佛教现代智识发展的中心之一。除了在佛教智识方面的苦心经营,佛教领袖们还做了无数的布道并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在全球传布。他们宣讲如何将佛教原则运用到现代世界中,例如如何用佛教理念应对商业中的伦理挑战、如何保持健康平衡的生活等。主要的寺庙都会提供各种学习班、研修会、夏令营等,帮助成员吸收和应用这些思想。
    设在台北的道教行天宫开办了一所文化大学,这无疑会促进道教知识的精细化和理性化。行天宫还设有图书馆和文化中心,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讨论小组,以帮助人们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同时还定期在台北一些主要的大学组织研习小组以讨论类似的话题。在基督教神学方面,长老会神学院在解放神学的亚洲模式上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辅仁大学的天主教神学家在圣经神学和教牧神学方面卓有贡献,所有这些创新都是对现代危机的回应。
    谁都不能将自己的宗教实践视为理所当然的,在这种信仰条件下,信众渴望找到信号以表明自己的信仰走在正途上。一个重要的信号是其信仰的类型正在扩展。因此所有这些新运动都有强烈的传教意愿。事实上,不仅台湾如此,随着限制宗教的政治障碍的粉碎,现在这已经是一场对灵魂的全球争夺。
    依据其发展背景的不同,新扩张主义的宗教运动能导致社会和政治冲突,也能带来调和和疗治。正如那些积极参与社会的佛教组织,它们对缓解民主社会的紧张起着正面作用。它们的观念强调宽待众人,动员会众以持久的渐进的努力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同时,通过缓冲因台湾诸种政治认同形式导致的冲突带来的张力,佛教组织成为台湾民主虚弱基础的有力支撑。
    台湾社会向民主的转变只是开始于20多年前,其民主程序尚未完全制度化。正如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所言,世俗化不是一个现实,而是一个过程,至少在3个不同层面展开。由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不可能对它描画一条清晰的轨迹。对亚洲的世俗化过程来说尤其如此。尽管台湾与欧美之间的任何比较只能在很小的时间点上是有效的,但进行的这些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改进理论架构,这些架构将有助于我们分析那些在未来一定会改变的情境。
    智识:佛教哲学用语,其内涵是“圣智的、智慧的、本我的、无相的、人生的”,而非“俗智的、知识的、非我的、体系的、宇宙的”。其本质是对世界、人生和本我的“非知识”、“非体系”的表达,并以之为本,探索人生解脱的认知方法、价值取向和理论归趣。(赵文祠文 夏昌奇译 )
    (作者单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