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疆边墙地区,有关三兄弟死后敕封爵位的对话是在地方乡绅与朝廷之间以镇苗为议题进行的。三兄弟被敕封过三次,第一次是他们在世时,因征伐“黔边苗起事”三十六人杀九千,首立战功。乡绅向圣主上报,圣主封敕,并立庙祭祀,阴阳两管。三王的神位确立以后为调解边墙地区的冲突,在地方官员与朝廷的对话中,三王的作用更大,地位更高。第二次敕封是乾隆年间,因苗民事变,保靖、凤凰永绥各厅均请三侯神纛镇守。有了阴兵的护守,神力无边。苗民平定以后,乡绅们又奏功于朝,圣主封三兄弟为王,各镇一方。保靖请大王神纛请封靖远,镇竿请二王神纛请封镇远,永绥请三王神纛请封绥远。第三次是咸丰十六年,“长毛”统兵十万,由泸犯黔,黔邑乡绅请三王神纛,有阴兵助守,大胜。乡绅奏报圣主,因其威名异常,一切众神均属三王统治之下,圣主故敕封天王。[4](p143)在围绕三兄弟敕封的对话中,三兄弟由神到侯到王,最终确立了天王的地位。 ②白帝天王崇拜是解决苗、汉冲突的安全阀。 明清统治者修苗疆边墙的目的是为了防苗镇苗,但仅仅以一道军事工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单纯的防御堵塞不仅不能化解民族冲突,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冲突的双方向极端化发展。苗民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当这些诉求没有平台进行对话时,他们只有采取极端的方式或踏平边墙或暴动起义。面对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进行的顽强抵抗。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并避免更多的战争和血腥,他们采用了“以柴捆柴,以苗捆苗”,“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清嘉庆年间,凤凰厅同知傅鼐根据苗民们“畏鬼甚于畏法”的心里特征,提倡“以神道设教,补政令之不及”,仅他一任就主持修建寺院十八处。这些寺院其中包含了敬白帝天王神的天王庙。 在多年的冲突与控制中,统治者终于发现了调适苗疆边墙地区苗汉冲突的“安全阀”,即苗、汉、土家族的共同信仰白帝天王崇拜,从而有了相互对话的平台。最早发现这个“安全阀”并以此调适苗、汉冲突的官员是清代雍正年间的镇竿总兵周一德。雍正六年总兵周一德奉命与辰沅道王柔用兵湘西苗疆。周一德在向苗区进兵过程中,见苗民对天王庙“奉事甚谨,门常局,非盛祭不敢入”,并了解到 “苗人畏鬼不畏杀”的畏敬思想。于是在派人侦知天王庙中的情形后,大造“天王见梦,赐我三纛,命绥抚尔苗,众有不服者,奉纛殄之”的舆论。大张旗鼓地到天王庙里祭祀“天王”,迎请其“纛”。在借用苗族传统文化的舆论攻势下,苗民相率“饮血盟誓”,鸦酉、崇山等村寨纷纷愿意归流,于是六里苗平定。不久周一德还在永绥吉多坪的潮水溪修建了潮水溪天王庙。周离任时“苗数百人送至岩门下,多泣下者。” [12](p654) 几十年以后统治者更领略了白帝天王神的威力。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边墙地区凤凰县的苗民发生了“跳仙会”暴动,苗民们准备进攻凤凰的靖疆营。靖疆营从清代以来是凤凰直隶厅右营率军驻守的军事重镇,四周有坚固的石城营堡,易守难攻。这里驻守国民党江防部队一个连以及县警备队的一个排,兵力仅一百余人。“跳仙会”的苗民高唱“枪打不进,刀破不入。”的仙歌,以木棍、大刀为武器,长驱直入。经过几个月的进攻,“跳仙会”紧逼城门守城士兵一片恐慌,溃不成军。这时国民党县长李宗琪采纳部下建议,利用苗民害怕天王菩萨的弱点,从天王庙请来黑旗插在环城四门的箭楼上。苗民“畏神不畏杀”,慌了阵脚。紧接着守城士兵又用涂有鸡血的子弹射击,苗民伤亡俱众,负尸返回。[13] 此后苗疆边墙地区的地方官员都不敢忽视白帝天王这一民间信仰,象处理朝政事务一样重视它,我们还可以从鸦溪天王庙的兴废寻求到围绕白帝天王崇拜官方与民间对话的历程。据说鸦溪(今吉首乾州附近)是白帝天王的出生地,鸦溪天王庙是苗疆边墙地区最早的天王庙。乾嘉年间因暴乱各庙宇被毁,惟有鸦溪天王庙独存。从此历朝地方官员都开始关注鸦溪天王庙。据清道光年间的《凤凰厅志》记载:嘉庆三年,乾州同知傅鼐协官兵在鸦溪天王庙增修外厅三间、戏台一座,并在庙外一里处立了一块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的石碑。民国27年,苗民掀起革屯运动后,为了平息冲突,寻找与苗民对话的平台,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特派专员徐范传赴鸦溪天王庙敬献了金字匾额,全体专员奉命前往参加敬献典礼。[2]为了使官员们敬天王庙路途方便,凤凰、保靖、永绥还建有行宫。如今尽管官方与民间对话的方式增多,鸦溪天王庙依然香火旺盛,特别是1995年代在原址的基础上重修并增设了娘娘殿、玉皇阁、文物馆后,每逢庙会香客们更是成百上千。鸦溪天王庙成为周边苗、汉、土家族民众调适各种冲突,释放紧张情绪的“安全阀”。 3.白帝天王崇拜是苗、汉、土家族内部之间平等对话的通道 苗疆边墙地区苗、汉、土家族民众自古以来一直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语言难以沟通,再加上苗疆边墙的阻隔,相互之间交融互动很少,一直是“苗不出境,汉不入峒”,苗民们更是坚守着“铜不粘铁,苗不身身 客”的信念。白帝天王这一共同信仰使他们有了对话的原点,有了相互发泄敌对情绪,释放冲突的“出口”。 ①封斋祭神 在苗疆边墙地区,每年农历的小暑前后,都要举行封斋仪式,即使现在很多人已不知道仪式的来历了,封斋习俗仍然沿习。据乾隆四年刻本的《乾州厅志》记载,封斋仪式源于祭祀白帝天王“苗人崇奉尊信之神曰‘白帝天王’……每年小暑节,以辰日起,巳日止,持竹斋,禁忌甚严,开禁献牲后,方如常日。”为何在小暑前后祭祀?在苗疆边墙地区晒金塘的打击营,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杨氏三兄弟平苗以后,边帅向朝廷请功,奸臣们见三兄弟实力强大,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三兄弟相貌不凡,日后必要谋反。六月初六,三兄弟从京城回家,因天气炎热就在路上喝了皇帝所赐的御酒,结果三兄弟及随从都被毒死,六月十九尸魂被运回家。为纪念杨家三兄弟,苗疆边墙地区一带便在小暑节前的辰日至节后的巳日即天王三兄弟从被害到尸魂运回故里的连续十四天中吃斋,官方也禁宰猪马牛羊等牲口。小暑后巳日开斋时要杀猪宰羊祭祀天王。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很多人已不知道吃斋的来历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