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三章: 元昊立国后,……他就下令国人剃发,以复鲜卑之旧,不从则杀之。(注: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第3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3~54.) 上述八种论著的作者均以极其简单的语言表述了自己对西夏秃发令的看法,归纳起来为三种:一是认为西夏之秃发是恢复拓跋鲜卑之旧俗;二是认为西夏秃发是推广党项羌人的传统发式,即认为党项羌之发式为秃发;三是认为西夏秃发是为了模仿鲜卑人的习俗,所以用法令来强制推行。 二、关于西夏秃发令的文献记录及辨证 实际上关于西夏秃发令的原始记录材料极少,各种记录又十分简略,大多语焉不详。《隆平集》卷二十载: 其(西夏)文人服靴笏幞头,武臣金帖镂冠,衣绯衣,金银黑束带,佩蹀躞,穿靴,余皆秃发,耳垂环。(注:曾巩.隆平集[M]卷二十《夏国赵保吉传》.) 这可能是最早记录西夏人秃发的一条材料,但既未讲西夏人何时开始秃发,亦未告之这是一道秃发令。又《辽史·西夏外纪》: 其俗,衣白窄衫……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注:辽史[M]卷一一五《西夏外纪》.) 这里更将“秃发”指之为西夏之俗。又《太平治迹统类》卷七: 元昊以兵法部勒诸羌,其伪官分文武,或靴笏幞头,余皆秃发,耳重环。(注: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卷七《康定元昊扰边》.) 彭百川也没有称元昊下秃发令。《宋史·夏国传》则干脆没有西夏秃发的记载,只有李焘《长编》卷一一五中有关于元昊秃发令稍详之记录: (景祐元年十月丁卯)赵元昊自袭封,即为反计,……其伪官分文武,或靴笏、幞头……余皆秃发,耳重环,……元昊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注:李焘.长编[M]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月丁卯条.) 清人吴广成的《西夏书事》卷十一载: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下秃发令。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注: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十一明道二年三月条.) 《西夏记》卷六记载与吴广成完全相同,但二书所载颁布秃发令的时间较《长编》早一年。 关于西夏秃发令的原始文献材料全部在此。而要根据这几条材料对西夏秃发令作一个十分令人信服的结论,我想是十分艰难的,但有几点可以辨证: 一是秃发令颁布的时间。李焘将秃发令颁布之事置于“景祐元年十月丁卯”条后,而昊广成则将秃发令颁布置于“明道二年三月”。吴广成为清人,此处西夏秃发令之系年,不知是否有原始依据,但至少是有道理的。李焘虽然将元昊颁秃发令之事置于“景祐元年十月丁卯”条后,但其行文称:“元昊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很清楚,这是在景祐元年十月丁卯记载西夏人秃发时补述,在此之前颁布的秃发令,故称“初制”。故我怀疑,吴广成有更原始的西夏资料,将元昊秃发令的时间定在“明道二年三月”。 二是“余皆秃发”应如何理解。《隆平集》、《太平治迹统类》、《长编》均记录西夏文臣头饰为“幞头”,武臣为各种“冠”,其余的人均“秃发”。这就是说,西夏的文武大臣不必秃发,只有中下级官吏、酋领及普通民众必须秃发。《长编》称“令国人皆秃发”,这个“国人”也不包括夏国朝廷中的文武大臣。但是,皇帝是要带头秃发的。夏国朝廷的文武大臣不必“秃发”也能找到证明,即楼钥《北行日录》记载夏国使臣的发式即为“椎髻披发”。(注:楼钥.攻媿集[M]卷一一一《北行日录》上.)很明显,夏国大使不是“秃发”,这是否可以证明前说夏国朝廷之文武大臣不需秃发呢?(注:П.Я.捷连提耶夫-卡坦斯基说:“初步推测,(西夏)贵族和平民的‘秃发’样式是不同的。”参阅前揭.西夏书籍业[M]第6章.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45.) 三是《辽史·西夏外纪》称“秃发”是夏人之“俗”,这又如何理解。如果“秃发”为党项民族已有的习俗,那么元昊就不必自己“先秃发”了。可见元昊颁秃发令时,党项族尚不是秃发之习俗。那么《辽史》记录只能认为是西夏秃发令颁布以后,秃发就已成为了党项族的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