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药王庙与药市的密切关系,是一个不言而喻却又值得深究的问题。安国当地学者根据现存地方志、碑刻、拓片、档案等有关资料对于药王庙的记载推断药王庙和药市二者历史变化的过程,认为大约自宋代咸淳年间起开始已出现限于在邻近地区交易和在庙会期间举办的药市。(杨见瑞,1987:7;李振清,1995:62;寇建斌、朱永发、赵平均,2002:133-134)而作为大江以北药材集散市场的形成大约是在明朝永乐至万历年间。药业全盛时期可从明朝泰昌年间算起,至清朝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已形成每年两次庙会,据雍正己酉(公元1729年)进士刁显祖所作《祁阳赋》:“年年两会,冬初春季,百货辐辏,商贾云集,药材极山海之产,布帛尽东南之美,皮货来岛夷而贩口西,名驹竭秦晋而空冀北”,可知药市已相当繁荣。而药市达到鼎盛的标志是“十三帮”、“五大会”的出现和招待客商、管理市场机构“安客堂”的建立。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的《重修药王庙碑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怀庆一带药商曾集资修葺药王庙,这是“帮”的雏形。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帮”,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药王庙中所立《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载:“凡客商载货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安客堂”由安国当地士绅、药商组成,至民国初年改为商会。(杨见端,1987:7-11)“五大会”是本地药商或外地经营其他生意的商人,按经营地点和商贸种类组成的行会,分为北大会、南大会、皮货估衣会、杂货会和银钱会。这些“会”的成员各自经营,互不约束,共同行动只限于为药王庙募集资金。(李振清,1955:66) 1906年至1912年京汉与津浦铁路先后筑成,均距安国较近,为药材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100多家钱庄银号的发展也为金融周转提供了极大方便。与药市的发展过程一致,安国的药材加工业在清末民初已经不仅在本地发展,而且在外地开设商号。但是至抗日战争爆发,安国药市与药业很快遭到沉重打击,庙会活动也随之衰落。 药市和祭祀神灵的庙会,二者是同命运共兴衰的一个整体。“十三帮”对庙宇修葺及神庙祭仪的积极参与,不仅有《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等碑文,还有清朝道光九年铸造的两大铁旗杆的铭文可资证明。铁旗杆高24米,每根重15吨,历时三载浇铸而成。杆上各设大小三斗十二风铎,三斗将旗杆的高度形成几段间隔,造成高耸入云的视觉感。又各有两条盘龙蜿蜒缠绕,构成二龙戏珠造型。旗杆顶上有托盘,上立凤凰,展翅欲飞,中部有铁铸对联:“铁树双旗光射斗,神庥普荫德参天。”根座是六面体型,铭刻着纪念文字并署有做出捐献的各帮名称。〖ZW(DY〗记有:“大药市、陕西帮、京通卫、杂货行、山东帮、山西帮、黄芪帮、关东帮、古北口外、五台厂、皮袄行、估衣行、蔚州厂、曲阳厂、四路各客商、首饰行”。(寇建斌、朱永发、赵平均,2002:32-33)〖ZW)〗现在还保留的药王庙戏台遗址更能够说明问题。采访中得知,在民国以前,每一年各地的药商都会在不同时间收市返乡,而离开时总要请戏谢神,所以药王庙前的戏台上常年不断地都有演剧,而且在台口上都会垂挂着负责请戏的帮会的旗标。为了满足各帮商号请戏的需要,清末之前就在庙后的东南侧增建了一个戏台,〖ZW(DY〗药王庙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因而庙前戏台是坐西朝东。后建的戏台其实是面朝着原来的“皮场王祠”。〖ZW)〗以备急用。〖ZW(DY〗报告人:李文策,中年干部。〖ZW)〗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在将近二百年的安国历史上,作为宗教活动的庙会与作为经济活动的药市曾一直相互依存,是一个整体的现象。从庙会类型分析的角度来看,安国药王庙会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见图1 河北安国药王庙铁旗杆) 在主要从事农耕生产的广大农村来说,庙会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参与性的公共活动,所以其活动的空间范围,就成为庙会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这牵涉到对庙会作为集体表象的具体意义的认知和对传承集体边界的把握。我认为,由于村落作为举办集体或者参与集体而在庙会上打出各自的旗号并张扬个性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按照举办和参与的地域范围、群体内部的主客关系、服从关系等标准来划分庙会的类型,这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关注民俗传承主体的研究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有利于将特定区域社会背景下的诸多庙会的个案加以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类似“小社区与大社会”研究上的不确定性问题。为此,我曾初步提出包括村落内部型、聚落组合型、邻村互助型、联村合作型、地区中心型这样一些庙会类型。同时也指出,必须把这些类型看作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们都是动态变化的,是可能互相转换的。 但是这次到了安国,发现原有的这些关于庙会类型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安国药王庙会参与者来源的地域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尽管邳彤这个神灵的影响有一定地方性,然而这位神灵所召唤的却是整个北方乃至全国的药商。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问题,虽然药市的规模很大,客商也来自大半个中国,但是药市毕竟不等于庙会,客商毕竟不等于各地民众。谁来到这儿谁才有机会参加庙会,药商之外大概没有多少外地人知道这个庙会,即使知道了也未必想来到此地。也就是说,参加安国药王庙会的群体具有一个特殊边界的限制,这个边界仍在安国:除了安国本地人(主要也是药商和药业界人士)之外,还有在安国有客居经历的药商,他们共同组成了安国“药市”的群体与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